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清代的十大輯佚家是誰

清代的十大輯佚家是誰

十大不知道 但以下清代的幾位輯佚家的確有名。章宗源、王漠、嚴可均、馬國翰、黃奭、張澍、湯球

輯佚,是傳統治學方法的壹種。我國的古書因為兵、火、蟲、水原因,經常遭到散佚的命運,但有些散佚的古書尚有些片斷存於其他書中。為了能把這些片斷從有關文獻保留的只言片語中剔出來,去偽存真,並加以考證,匯撰起來,以盡可能恢復古書的原貌,這就是“輯佚”。清代著名的輯佚有兩大家,即“南黃北馬”,南指揚州的黃奭(shi去聲),北指濟南的馬國翰。

壹、馬國翰,字詞溪,歷城人。著名學者,也是著名的藏書家。他自幼隨父在山西讀書,十九歲考取秀才,以教書為業二十載。中進士後,他先後任石泉、雲陽等縣知縣。馬國翰的父親馬名錦,曾在山西當過知縣。馬國翰隨父讀書,閱讀了大量的經史典籍,為以後的治學奠定了基礎。馬國翰目睹許多珍貴古籍的散失,感到非常惋惜,下決心做壹番大規模的輯佚工作。

為集中精力輯佚,馬國翰從知縣任上請假回家,憑著堅韌不拔的毅力,將自己的收入幾乎全部購買了圖書,馬國翰的輯佚工作才得以基本完成,取名《玉函山房輯佚書》。馬國翰年輕時在濟南南郊的玉函山這壹帶農村教書時就開始輯書,故以玉函山房命名。

馬國翰因政績卓越得到皇帝召見,升任陜西隴州知州。在知州任上,馬國翰又請人開雕《玉函山房輯佚書》書版,準備印刷行世,同時繼續修訂。

1857年,馬國翰病逝,享年63歲。由於是隨編隨刊,書未成,人故去,《玉函山房輯佚書》最終沒有完整地傳世。全書分經、史、諸子三編,七百多卷,***輯佚書594種,是清代輯佚著作中數量最多的壹部。他因此被尊為“清代輯佚第壹家”。《玉函山房輯佚書》的問世,壹舉解決了學者苦於翻閱大量古書的麻煩,為保存和利用中華古代文化典籍做出了貢獻。

二、黃奭(1809?—1853),清江蘇甘泉(今八江都)人,字右原。平生以輯刊古佚書為業,總數近三百種,全部書版雕刻甫竣,適逢太平軍戰爭,未及正式匯印而卒。今傳本題名兩異,皆為後世印行者所臆題,與諸家序跋、時人記稱有歧。據筆者知見,其輯佚書有《逸書考》、《黃氏逸書考》、《漢學堂逸書考》、《漢學堂叢書》等四名。 (1)《漢學堂叢書》之名,始見於清張之洞《書目答問》,光緒十九年(1893),書客某(佚名)據原版印行時襲用此名,是為最早的印行本,《中國叢書綜錄》有著錄。 (2)《漢學堂逸書考》之名,見於光緒間印本《漢學堂叢書》卷首儀征劉富曾

三 、章宗源,清文獻學家。字逢之。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乾隆五十壹年(1786年)中大興籍舉人,以對策博瞻發科,益好學,積10余年,采獲經史群籍傳註,輯錄唐宋以來亡佚古書,撰《隋書經籍誌考證》,書脫稿後不久,書稿被仇家所焚,僅存史部5卷。其後有姚振宗著《漢藝文誌考證》《隋經籍誌考證》,能訂宗源之失。生平輯佚書甚多,其書稿未及刊行,輾轉落入馬國翰之手,馬氏刊有《玉函山房輯逸書》594種。

四、王漠《漢唐地理書鈔》

五、嚴可均(1762-1843)清文獻學家、藏書家。字景文,號鐵橋。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嘉慶五年(1800年)舉人,官建德教諭,以疾辭歸。精考據學,曾與姚文田同治《說文》,作《說文長編》45冊,有天文、算術、地理、草木、鳥獸之類。又輯鐘鼎拓本為《說文翼說》15篇;與丁溶同治唐《石經》,著《校文》10卷,對漢、魏、唐、宋石經仇校研究較深。〔對漢、魏、唐、宋石經讎校研究較深,仇當作讎。〕嘉慶十三年(1808年)詔開“全唐文館”,他由於已辭官歸田,無機會參與此事,感嘆道:“唐之文,盛矣哉!唐以前要當有總集,斯事體大,是余之責也。”於是發憤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使之與《全唐文》相接。收書3000余家,每人加註小傳,足以考證史文。文遍檢群書,〔又遍檢群書,“文”當系“又”之訛〕壹字壹句,無不校訂。唐以前文獻,皆薈萃於此,對保存和傳播唐以前古文獻有重要貢獻。輯校諸經、逸註及佚子書數10種,合經、史、子、集為《四錄堂類聚》,1206余卷。為了著述,不惜重資購書,周遊四方,南至嶺南,北出塞垣,遇稀有之本,必精寫或以資購買,藏書至2萬余卷。又翻檢當時諸家藏書目,如《世善堂書目》、《天壹閣書目》、《萬卷樓書目》、《世學樓書目》、《傳是樓書目》等,以至石刻本、釋道藏,無不翻覽。曾說黃丕烈聚書多宋本,雖與之為久交,然宋版書仍不能多得。感嘆道:“校宋本以供撰述足矣。”著有《說文聲類》《說文校義》《鐵橋漫稿》等多種。

六、湯球(1804~1881)字伯玕,笏卿,黟縣人。清著名學者。早年拜汪文臺、俞正燮為師;博通群經,對天文、歷法、數學等自然科學都有很深造詣。但無意科舉,不願為官,以侍父、授徒和著述為樂,畢生致力於史籍研究,著述甚豐。先後補輯漢鄭康成逸書9種,劉熙《孟子註》、劉珍《東觀漢記》、皇甫謐《帝王世紀》、譙周《古史考》,以及《傅子》、《古今註》等。對於《孝經》、《論語註》,則盡力搜集完備。尤精晉史,認為《晉書》多有瑣碎、異聞之事,遂廣搜典籍,補缺正謬,成書23種(即《晉書》9家、《晉紀》9家、《編年》5家)。鑒於北魏崔鴻所撰《十六國春秋》早在北宋時散失,乃取明代何鏜《漢魏叢書》中收錄的原《十六國春秋》為底本,匯集散見於群書中的有關史料,寫成《十六國春秋輯補》100卷,補輯《年表》1卷,《校定纂錄》10卷。此外,還輯有《兩晉詔鈔》等19種,《太康地記》、《鄴中記》、《林邑記》等地理專著3種,《晉諸公別傳》、袁宏《名士傳》、郭頒《世語》、裴啟《語林》、《山公啟事》言論集5種。同治六年(1867),被舉為孝廉方正,辭不就。以著作終其壹生。

七、張澍。壹生著述甚豐,已刊印的有《姓氏尋源》、《姓氏辯誤》、《西夏姓氏錄》、《續黔書》、《蜀典》、《大足縣誌》、《養素堂文集》、《養素堂詩集》、《二酉堂叢書》、《諸葛忠武侯文集》、《涼州府誌備考》等;未刊印的著作主要有《詩小序翼》、《元史姓氏錄》、《帝王世紀》輯本、《續敦煌實錄)、《鵲野詩微》、《文字指歸》、《韻學壹得》、《小學識別》、《疊字譜》、《天文管窺》、《消夏錄》等。張謝的輯佚工作,所輯壹般是後世佚失的古代關隴地區學者的有影響的著作。其《二酉堂叢書》,現在國內各大圖書館都有收藏,大半收錄的是甘肅籍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