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召公二十九年》記載: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於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氏曰禦龍……龍壹雌死,潛醢以食夏後。夏後饗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範氏其後也。
大意就是過去有壹個叫董父的人,是飂國叔安的後代,很喜歡龍,知道龍的嗜好來餵養它們,不少龍自己跑到他那兒去,於是開始專門養龍,並因這件事受到舜帝的任用,所以舜時代是有養龍的人。到了夏朝的君王孔甲,天帝因為孔甲虔誠敬神賜給他乘坐的龍,有雌有雄,孔甲不知道怎麽餵養,有個叫劉累的人向豢龍氏學過養龍,向夏王孔甲自薦餵養這些龍,夏王封劉累為禦龍氏。後來壹條雌龍死了,劉累做成肉醬進獻給夏王吃,夏王吃了很滿意。後來夏王要乘龍出行,劉累害怕了,就逃到了魯縣,後代改姓為範。
《史記·夏本紀》中也有類似記載:帝孔甲時……天降龍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龍氏。陶唐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禦龍氏,受豕韋之後。龍壹雌死,以食夏後。夏後使求,懼而遷去。
如果依照這些記載,那麽古代不但有龍,而且龍是國君騎乘用的,龍肉可以吃,並且味道鮮美,有人猜測可能是大蟒蛇或者鱷魚,龍在上古時代是沒有腿的,確實比較像蛇。
但從古至今,也沒有騎蛇,拿蛇當交通工具的,所以這和記載中的“乘龍”並不符合,同樣還有鱷魚,也沒有人騎乘,而且古代中國是沒有灣鱷的,只有揚子鱷,被稱為”鼉“,並沒有龍的叫法。雖然蛇肉和鱷魚肉都能吃,但不能騎乘這壹點,只能被排除了。
那麽“豢龍氏”“禦龍氏”到底養的是什麽?很明顯,這是壹種可以騎乘,肉還可以吃的動物,其實翻開古籍,就能找到這種動物,說不定正好和妳想的壹樣。
《爾雅》中有記載:“馬,八尺以上為龍”。《禮記正義·月令第六》疏裏說“馬八尺以上為龍”,《禮·夏官·庾人》中也說“馬八尺以上為龍”。《說文》徐鉉註:“象...馬八尺以上為龍。
《爾雅》、《禮記》、《說文》中的說法很統壹,就是馬身長八尺以上,就可以稱為龍。也就是說豢龍氏、禦龍氏其實就是幫助君王養馬的家族,當時馬匹還沒有大規模馴養,這些家族的人還要去野外捕捉那些身長八尺以上,異常神駿的野馬,馴服之後,作為君王的坐騎。這些家族自然很受寵信,地位很高,但如果把馬養死了,皇帝出行沒有馬騎,那就是重罪,只能偷偷逃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