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洪範·五行》研究綜述

《洪範·五行》研究綜述

《洪範》是《尚書》中的壹篇重要著作。現在史學界普遍承認其成書於周初,作者為箕子。

“洪”是“大”的意思,“範”是“法”的意思,“洪範”就是“大法”,類似於我們今天的憲法,但兩者又有不同,憲法是國家提出的有強制力的法律,《洪範》是箕子口述概括的治國方法。既是大法,那麽我們就應該從政治角度去解釋九疇。其中二到八疇都顯而易見的是政治策略。第九疇——“五福”也不難理解,為什麽是治政方法呢,因為王可以用五福來勸導臣民,達到治國目的,只剩這第壹疇——“五行”,讓人難以理解。下面我們先來看壹下《洪範·五行》的內容:

壹、五行:壹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従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穡作甘。

接下來再來看壹段學者們常用的論據:

“武王伐紂,至於商郊,停止宿夜,士卒皆歡樂以待旦,前歌後舞,假如上下。鹹日:`孜孜無怠!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生也,:蔔者,萬物之所滋生壹(也)。是為人用’(《尚書大傳》),(以下簡稱此段為《尚書大傳》)。”

查了壹些資料,發現眾說紛紜,概括起來有三種說法:1.《洪範》五行表現了壹種天道觀、社會觀以及人生理想。2.《洪範》五行強調的是統治者應當控制哪些基本資源,而不是說明世界的構成元素。3.從兩個角度解釋《洪範》五行,壹曰:經驗規律,二曰: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

第壹種觀點的持有者是殷紹基先生,他這樣說:我以為《洪範》中的五行,不僅“將物質區分為五類,言及功用及性質”;更重要的在於它表達了作者的天道觀、社會觀以及人生理想的看法,反映了西周社會政治哲學的某些特色。這是說的客觀事物的發展有其固有的規律,這個規律,是非人力所能抗拒的。事物的客觀規律,只能為人所發現、掌握和利用,而不能為人所制造、改變和違背。他認為《尚書大傳》明顯地說明五行的思想,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越來越為群眾所掌握了。

第二種觀點的持有者是胡新生先生。他說“《洪範》的五行觀只是壹種政治觀念而不是自然觀或世界觀;它強調的是統治者應當控制哪些基本資源,而無意說明世界由哪些元素所構成。”他用先秦時期流行的“六府”佐證了他的觀點。《左傳》文公七年記載,缺解釋《夏書》“九歌”時說:“水、火、金、木、土、谷,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其壹:“六府”不壹定是夏代就有的概念,但至少在春秋人看來它的起源相當古老。“六府”概念表明,春秋以前人們曾把水、火、木、金、土與谷物並列,認為五行的性質與谷物並無兩樣。“六府”中的“谷”顯然沒有世界基本元素的意義,與“谷”並列的五行自然不會例外。其二:缺將正德、利用、厚生三條政治原則與“六府”並列,意味著“六府”也是從政治角度提出的概念。把水、火、木、金、土當作寶藏,把控制此類寶藏作為壹項政治方針,就此而言,《洪範》的“五行”和缺所說的“六府”完全相同,它們都沒有涉及世界構成問題,都反映了壹種原始質樸的政治觀念。

胡先生還證明了《洪範》原屬《商書》,因為《左傳》三次引用《洪範》文句都是稱作“《商書》曰”。後來,《洪範》被歸到《周書》中,為什麽呢?因為後人加了序,序是周武王訪箕子,所以只能歸到《周書》。這麽壹來,序中明顯帶有世界要素或世界基本秩序之意的“五行”就與第壹疇中的“五行”分列開來了,兩者各有各的含義。

另外,胡先生還為我們分析了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是怎樣作為立國必須資源而存在的。”“水”:建國必須依山傍水,是政治常識。例如:周人祖先公劉率族遷豳時“觀其泉流”;“火”:官府的“火令”、“火禁”;“木”:春秋各國“山林之木,衡鹿守之”的制度;“金”:“金足以禦兵亂,則寶之”,夏朝發現的二裏頭遺址中有小型銅器出土,說明夏鑄九鼎並非虛構,所以“金”是貴族地位的象征和道具;“土”:《孟子·盡心》說:“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

與胡先生持有相同觀點的還有詹劍峰先生等。

持有第三種觀點的是白立超先生。他認為“五行”的發現和提出是夏族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對自然規律的經驗理性發現,同時也具有十分濃厚的宗教信仰色彩,可以籠統地稱為“天則”或“天道”。

以上,是關於五行及其特性各家的說法,我個人贊同並接受胡新生先生的說法,他的文章解開了我壹開始的疑惑。但對於五味的說法,還沒有看到極具說服力的說法,希望以後可以學習到關於“五味”更專業、精準的解釋。

參考資料:

1.《<洪範>的夏政詮釋之維——“五行”、“念用庶征”兩疇經意新探》白立超,《政治思想史》2013年第3期。

2.《<洪範>裏的五行是構成萬有的五種基本元素嗎?—與金景芳先生商榷》詹劍峰,《華中師院學報》1980年第1期。

3.《<尚書·洪範>五行的輿地文化意義》康建軍、劉勇,《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第12期。

4.《帛書<五行>與<尚書·洪範>》李學勤。

5.《從<洪範>“五行”到“五德終始”——壹個經學問題的哲學考察》高峰,《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第9期。

6.《關於<洪範>五行說》殷紹基,《湘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4期。

7.《近九十年<尚書·洪範>作者及著作時代考證與新證》丁四新,《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