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要看胎質;二要看施釉;三要看彩料;四要看有沒有真正的老舊之氣。
1,中國瓷器的胎質構成,可以說每個朝代都是不壹樣的。識別元青花,除了看其施釉較厚,釉面有堆脂感;彩料使用“蘇麻離青”,色澤濃翠,有鐵斑等等的特點外,在胎質上也有壹些明顯的特點。壹般元青花瓷胎體都較為厚重,大器燒成後底部常有開裂。胎質細白堅致,胎釉結合處常有淡紅色火石紅形成,這種火石紅,在器身的白釉較薄之處也會泛出壹種肉紅色來。
2,是看釉面。瓷器的施釉也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不斷地變化著。北宋之前,所用的釉是石灰釉。這種釉與胎面的粘著力不強,因此,施釉較薄,有流淌,還易剝落,這也是鑒識的壹個要點。像鑒識唐代的彩釉器,壹是看釉色有否流淌,看色與色之間是否有因為流淌而產生的交融,二是要註意晚唐以前的彩釉器常會出現的釉面的剝落和開裂。
3,是看彩料。不同的時代,所用的彩料都是不同的。壹般說來,古代瓷器所用的都是礦物料,而現代仿品則常用化工料來替代,因此,凡見用化工料的,就可以在鑒識時加以剔除。而礦物料在各個時期也都是不壹樣的。
4,也是最為重要的壹點,是要在器物上看到真正的老氣。傳世品上應有使用和存放的痕跡,應有因歲月而留下的痕跡;出土器上應有土氣侵入的痕跡。這些痕跡,表現在器物上,壹個就是因為空氣的氧化和長期存放在空間而形成的包漿。有包漿的器物上面,就會有壹層類似塗了薄油壹樣的溫潤的油光。年代越久,油光就越強。如果是青花器,那麽,包漿下的青花,應是下沈的,猶如上面有壹層水壹樣,俗稱“水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