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針灸學
《新編針灸學》,針灸著作。魯之俊編。本書是根據作者在解放戰爭時期部隊學習針灸的講稿編成。書中簡要介紹了針灸的理論和方法,全身主要針灸刺激點(穴位)的部位、主治及壹些常見病的刺激點等,本書內容簡要、論述明白,但不夠全面。末附某部軍醫的治療效果統計表。1950年由重慶人民出版社出版
信驗方錄
《信驗方錄》,醫方著作。壹卷,附《續信驗方》壹卷。清·盧蔭長輯。刊於1804年。二書***收載臨床各科民間驗方和成方約200余首。文字簡要,選方頗切實用而多效驗。現存幾種清刻本。
行針指要歌
針灸歌訣名。見《針灸聚英》。歌中列舉壹些常見證候的用穴。《針灸大成》載此,略有修改。全文如下:“或針風,先向風府、百會中。或針水,水分挾臍上邊取。或針結,針著大腸泄水穴。或針勞,須向膏肓及百勞。或針虛,氣海、丹田、委中奇。或針氣,膻中壹穴分明記。或針嗽、肺俞、風門須用灸。或針痰,先針中脘、三裏間。或針吐,中脘、氣海、膻中補。翻胃,吐食壹般醫,針中有妙少人知。”
太平聖惠方
中國宋代官修方書。簡稱《聖惠方》。100卷。刊於淳化三年(992)。系北宋翰林醫官院王懷隱等人在廣泛收集民間效方的基礎上,吸收了北宋以前的各種方書的有關內容集體編寫而成。全書***1670門,方16834首。包括脈法、處方用藥、五臟病證、內、外、骨傷、金創、胎產 、婦、兒、丹藥、食治、補益、針灸等,每壹病證,冠以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有關論述。該書所搜集的醫方,較能反映北宋前期的醫學水平,其中有關外科五善七惡之說,小兒急、慢驚風的分辨,眼科開內障眼論所載白內障針撥手術之詳細過程,均為中國現存最早記錄。本書具有壹定的臨床研究參考價值。但本書因卷帙較大,流傳較少。1949年後有排印本。
青囊秘訣》
手抄此稿的主人公是明末清初人,名叫王大德字帆川,清初在湖北懸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從友人處借得壹本叫《青囊秘訣》的佚名手抄醫籍,就摘錄壹些在自己的行醫過程中試用,結果療效很好。後來他還在京都行過醫,繼續實踐驗證,也得到肯定。到康熙六十年(1721年),訪故人回到湖北石陽(今漢陽),又借來此書全文抄錄壹遍,兩年之後即雍正元年還添寫了壹段“序”。文中明確表示,今後要把它付梓,以免湮沒無聞,深為可惜。書名將定為《無名士肝囊秘訣》,“余不盜其虛聲而為己有……”
《中醫名人辭典》,確有王大德其人,時代也大體相同,並且本人也有著作留傳後世,但未提“青囊秘訣”之事。可見王大德並非山野土郎中,而是醫術醫德俱佳見過大世面的儒醫。再查閱《中國歷代醫史》、《珍本醫書集成》、《中國分省醫籍考》等辭書,未見有“青囊秘訣”或“無名士青囊秘訣”之記載。據此,筆者初步推測,王大德的願望最終沒有實現,此書至今也沒有付梓傳世,而這本手抄稿卻壹直在流傳。直到近代,還有用鋼筆藍墨水寫的小字雜於行間,就足以說明它的近世主人公,也在學習和應用它。
《青囊秘訣》屬於外科,側重於瘡癰方面的方劑書,篇幅不大,字數不多。這件手抄稿已經歷經285年,雖然扉頁有些缺損,但內容完整,這是祖國醫學寶庫中的壹葉,至今沒有失傳實為慶幸!筆者並非中醫藥工作者,但卻是壹位植物醫生。也許是“醫”理相通,為有緣搶救和收藏它而感到欣慰!至於《青囊秘訣》的科學價值,亟待有關專家研究、利用和開發。
心印紺珠經
《心印紺珠經》,綜合性醫書。二卷。元·李湯卿撰。全書依次論述原道統、推運氣、明形氣、評脈法、察病機、理傷寒、演治法、辨藥性、十八劑等九部分。論述簡要,頗能融會諸家學說。李氏將方劑的類別分為輕、淡、清、解、緩、火、暑、濕、寒、燥(壹名“澀”)、甘、平、溫、和、調、補、榮、奪十八劑,各列其代表性處方。於病證立名亦不循舊說。後人評此書“微而臧、約而達”。足見其簡明實用。
心印紺珠經二卷(兩淮監政采進本) ---出《四庫總目提要》
明李湯卿撰。湯卿不知何許人。是書為嘉靖丁未嘉興府知府趙瀛所校刊。上卷曰原道統,曰推運氣,曰明形氣,曰評脈法。下卷曰察病機,曰理傷寒,曰演治法,曰辨藥性,曰十八劑。融會諸家之說,議論頗為純正。惟以十八劑為主,而欲以輕清暑火解甘淡緩寒調奪濕補平榮澀和溫數字該之,未免失之拘泥。
外臺秘要
中國唐代由文獻輯錄而成的綜合性醫書。又名《外臺秘要方》。40卷。王燾撰成於天寶十壹載(752)。本書匯集了初唐及唐以前的醫學著作。對醫學文獻進行大量的整理工作,使前人的理論研究與治療方藥全面系統地結合起來 。卷1~2為傷寒;卷3~6為天行、溫病、瘧疾、霍亂等;卷7~20為心痛、痰飲、咳嗽等內科雜病;卷21~22為五官科疾病;卷23~24為癭瘤、癰疽等;卷25~27為痢、痔諸病;卷28~30為中惡、金瘡、惡疾等;卷31~32為采藥、丸散、面部諸疾;卷33~36為婦兒疾病;卷37~38為乳石;卷39~40為明堂灸法。全書***1104門,均先論後方,載方6000余首。凡書中引用書籍都詳細註明出處,保存大量唐以前醫學文獻,為研究中國醫療技術史及發掘中醫寶庫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和考察依據。公元1069年,本書曾經北宋校正醫書局校刻。1640年又經程衍道校勘,1949年後有影印本
難經
中醫理論著作。原名《黃帝八十壹難經》,3卷。原題秦越人撰,但據考證,該書是壹部托名之作。約成書於東漢以前(壹說在秦漢之際)。該書以問難的形式,亦即假設問答,解釋疑難的體例予以編纂,故名為《難經》。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理、營衛、俞穴,針刺等基礎理論,同時也列述了壹些病證。該書以基礎理論為主,結合部分臨床醫學,在基礎理論中更以脈診、臟腑、經脈、俞穴為重點。其中1~22難論脈;23~29難論經絡;30~47難論臟腑,48~61難論病;62~68難論俞穴;69~81難論針法。書中對命門和三焦的學術見解以及所論七沖門(消化道的7個沖要部位)和八會(臟、腑、筋、髓、血、骨、脈、氣等精氣會合處)等名目,豐富和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該書還明確提出“傷寒有五”(包括中風、傷寒、濕溫、熱病、溫病),並對五臟之積,泄痢等病多有闡發,為後世醫家所重視。全書內容簡扼,辨析精微,在中醫學典籍中常與《內經》並提,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古典醫籍之壹。有多種刊本和註釋本
溫熱論
《溫熱論》,溫病著作。壹卷。清·葉天士述,相傳系葉氏門人顧景文記錄整理而成。傳本不壹,其壹傳於葉氏門人華岫雲,王孟英《溫熱經緯》中《外感溫熱篇》的原文即據於此;又本見於唐大烈《吳醫匯講》卷壹,名為《溫癥論治》,內容與華氏大同小異,次序略有不同,章虛谷註本即本於此,名為《葉天士溫熱論》,收入《醫門棒喝》中。《溫熱論》記錄了葉氏對溫熱病論述的精華部分,重點分析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傳變規律,溫熱病的病理和“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直須涼血散血”的治療原則,創立衛、氣、營、血的辨證體系,介紹溫熱病察舌、驗齒和觀察斑疹、白(疒咅)的診法等內容。此書對後世的影響很大,吳鞠通接受了葉天士《溫熱論》的學術思想和醫療成就才有可能產生《溫病條辨》,其中的壹些學術見解直到現在仍為臨床醫家所重視。此外尚有清·周學海等多種註本,較近的壹本為楊達夫所撰《集註新解葉天士溫熱論》,系楊氏匯集諸家註釋結合個人經驗體會編成,內容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的治療發展情況。現存清刻本、叢書本等。又本書於1962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溫熱論箋正
《溫熱論箋正》,溫病著作。陳光淞撰於1915年。陳氏推崇葉天士《溫熱論》,但認為前人的壹些註釋不夠理想,遂逐條加以箋正。作者的本意是“箋葉氏之旨,正諸家之失”(見序例)。全書分析比較精細,確有壹得之見。但在某些問題上也存在局限和片面的觀點。現有1916年石印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
溫熱贅言
《溫熱贅言》,溫病著作。壹卷。原題清·寄瓢子述。初附於《三家醫案合刻》之後,刊於1831年。此書內容與《溫熱病指南集》大致相同。內容詳參溫熱病指南集條。現存初刻本等。
肘後偶鈔
《肘後偶鈔》 醫案著作。系《友漁齋醫話》的壹部分。後收入《中國醫學大成》中。
小兒藥證直訣
《小兒藥證直訣》,中醫兒科的奠基之作。又名《小兒藥證真訣》、《錢氏小兒藥證直訣》。3卷。宋代錢乙撰,由錢氏門人閻孝忠編集而成。書成於公元1119年。本書是中國早期內容比較完整,並載有病案的兒科重要專著。《小兒藥證直訣》有仿宋刊本及清武英殿聚珍本二種。前者是原書的復刻本,後者是輯佚本,內容略有出入。卷上為脈證治法,***載小兒診候及方論81篇;卷中詳記錢氏小兒病醫案23則;卷下諸方,論述兒科方劑的配伍和用法。書中簡要地記述了小兒病的診斷與治療,具有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卷首附有錢仲陽傳壹篇 ,書後附有閻孝忠《閻氏小兒方論》1卷,董汲《小兒斑疹備急方論》1卷。1949年後有影印本
小兒則
《小兒則》,兒科著作。二卷。此書即《景嶽全書》四十-四十壹卷,主論小兒生理病理特點、及小兒雜病(不包括麻、痘)的證治。此外又有《小兒則古方》壹卷,為《景嶽全書》第六十二卷。《麻疹詮》壹卷,為第四十二卷。《痘疹詮》三卷,為第四十三-四十五卷。
小品方
《小品方》,方書名。又名《經方小品》。十二卷。東晉·陳延之撰。約撰於公元454-473年。卷首自序、總目、卷壹調治三焦、胸痹、胸脅及心腹脹滿冷痛、下痢、咳嗽上氣奔豚、水腫諸方;卷二治頭面風、喉痛、暴厥、中風、狂妄噤痙、腳弱諸方,卷三治瀉痢、虛勞、遺精、失眠諸方;卷四治霍亂、中惡、食毒、血證、發黃諸方。卷五治鬼魅、狂癲諸方;卷六治冬月傷寒、春夏溫熱病、秋月中冷諸方;卷七治女子眾病、無子、妊胎、產後、崩事、宿疾諸方;卷八治少小百病諸方;卷九服食及寒食散諸方;卷十治外科諸病及金瘡、溺水、入井冢悶冒諸方;卷十壹述本草藥性;卷十二灸法要穴。此書比較重視對傷寒、天行溫疫等傳染性熱病的論治。提出用茅根湯、葛根桔皮湯治天行溫疫,這中間已提出後世溫病學派的養陰生津、清熱解毒等治則。該書對婦產科亦較重視,論述了養胎、胎動不安、子痛、逆產、產後胞衣不下、惡阻、去胎等法。對壹些內科疾病如癭病(地方性甲狀腺腫)、腳氣病等亦有較深的認識。該書記述的治療方法也較全面。除內服方外,還有灸、熨、割、烙、塗、浴、摩、熏等外治法。在急救方面記載了金瘡、跌打損傷、燒傷燙傷、蟲獸咬傷、溺水、以及食物中毒、藥物中毒等急救方法。本書早佚,其佚文散見於《外臺秘要》、《醫心方》中。日本發現《經方小品》殘卷。今人據之輯出《小品方輯校》
<<心太平軒醫案》,醫案著作。壹卷。清·徐錦撰於1851年。徐氏以相似病證歸類整理,分述中風、血證、喘咳等多種病證。略論病因、病理,醫案多屬壹病壹方,間有連續就診治案。書中可見作者善治溫病、喜用寒涼。又有謂其“案語之精、方藥之切”,不亞南陽活人書者。現存清抄本和1912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