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創作二輪文言文

創作二輪文言文

1. 寫壹篇文言古文,親自創作

嘗聞壹說曰:鷹鷲之屬,本為同族,其名曰隼,日獵於蒼野之間。歲逢大旱,草木盡枯,獐兔競死,群隼枵腹。或搏蒼穹,徙鴻蒙,求索於重巒之巔;或斂翅羽,撲塵埃,偏安於腐屍殍肉。則前者傲而化鷹,後者鄙而稱鷲也。

余聞此而有言曰:大旱之歲,乃隼族轉折之秋也。逢此時,誌不同則前途殊也。歸屬若何,唯誌所謀。

夫天地萬物,轉折之奧非僅此壹案,廣袤乾坤,何處不有。君曾見清泉流塞於大石者乎?此泉之轉也。擇退者,蔽於石陰,遁於林窪,而不名於世,久之腐臭;

3/33

擇進者,遇阻無畏,旋而復擊百萬遭,竟成深谷疾流而遏舟舸。君亦見清風之阻於絕壁者乎?此風之轉也。擇趨避者,散於群巒外,須臾而無形,頃刻而泯滅;擇挺進者,繼往削磨千億載,乃得赤漠飛沙之掩白日。然則物之形貌,每決於何擇於轉折也。

而青史之上,舉大業者亦莫不有擇於轉折也。百裏奚之舉,孫叔敖之仕,皆自其不輟於逆境之苦。而史遷之心,篤大誌而不易,遭酷刑而不餒,於大辱之重折下毅然擇生,終有絕唱之史、無韻之騷,令後世文客撫卷喟嘆。亦有武侯之誌,承先帝之德,盡報國之忠,劍指中原,不勝不休。雖夭大計於街亭,義不擇退,再四出師,終塑盡瘁之名,而得千古慨嘆。

由此觀之,轉折者,多為困阻也。唯懷大誌不言敗者,可轉而為人傑。其逢小挫輒逡巡而返者,茫茫千載之間不可計數,而留其名者未之有也!乃知驊騮騁於浩野,必有跌撲塵泥者,擇偃誌者死,擇奮起者得利足;猿猱攀於絕壁,必有失手折臂者,擇灰心者亡,擇拼搏者得神技。人必有躓踣於疾風驟雨者,擇茍安者尋壹穴而居,閉塞而昧昧壹生;擇傲立者跋淖而行,待霽虹如畫,而後登坦途,沐清風。不為鬥米折腰,陶潛擇歸隱,棄榮華,於是《歸去來兮》傳誦千古;臨刀戟而不屈,文天祥擇死國,棄官爵,乃有灼目丹心永耀汗青。

余由是嘆曰:適轉折之地,擇何方而往,人各有願,未可強加;然播義於四海,流芳於後世,則非不畏困險、篤誌憤發者莫屬也!

2. 文言文寫作

雖然我國古代沒有對寫作提出“語法”壹說,但是縱觀我國的古代典籍,寫作時對語法的要求比現在文學還要嚴格。隨意翻開壹篇流傳至今的古代典籍,都可以看出作者遣詞造句的非凡功力,力求言簡意賅。為追求最佳的表達效果,作者在句子的成分的位置上匠心獨運,諸如謂語前置、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的例子隨處可見。古籍中常有帶有“於”字的介詞結構,表示處所、方面、由來、對象或比較時,都放在動詞的後面做補語,現代文就是做狀語了。而帶有“以”的介詞結構在古文裏用法就比較靈活,有時做狀語,有時做補語。現代文中的數量詞都用在名詞前,而古文則用在後,表示動作次數的數量詞也是這樣。還有句子成分的省略,古文中比現代漢語更普遍,省略的情況也更復雜。試列舉幾例。1,對話時主語省略。2,承上時主語省略。3,略後省主語(也叫探下省)如《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前三個分句都省略了主語“蟋蟀”諸如省謂語、省賓語、省介詞無法窮舉。

總之,個人認為文言文寫作對語法要求是很嚴格的。

3. 找壹篇適合書法創作的200字文言文

《戒子孫》[宋]邵雍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後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

不教而善,非聖而何?教而後善,非賢而何?教亦不善,非愚而何?是知善也者,吉之謂也;不善也者,兇之謂也。 吉也者,目不觀非禮之色,耳不聽非禮之聲,口不道非禮之言,足不踐非理之地,人非善不交,物非義不取,親賢如就芝蘭,避惡如畏蛇蠍。

或曰不謂之吉人,則吾不信也。兇也者,語言詭譎,動止陰險,好利飾非,貪滛樂禍,疾良善如讎隙,犯刑憲如飲食,小則殞身滅性,大則覆宗絕嗣。

或曰不謂之兇人,則吾不信也。 傳有之曰:吉人為善,惟日不足;兇人為不善,亦惟日不足。

汝等欲為吉人乎?欲為兇人乎? 《予學》東漢 許劭 得失卷壹 大失莫逾亡也,身存則無失焉。大得莫及生也,害命則無得焉。

得失之患,啟於不舍。不予之心,興於愚念。

人皆有圖也,先予後取,順人之願,智者之智耳。強者不予,得而復失。

弱者不予,失之難測。予非失,乃存也。

得勿喜,失或幸,功不論此也。奪招怨,予生敬,名成於此矣。

順逆卷二 患死者癡,患生者智。安順者庸,安逆者泰。

多予不亡,少施必殃。惠人惠己,天不佑兇也。

順由予生,逆自虐起。君子不責小過,哀人失德焉。

小人不納大言,恨己無勢焉。君子逆而不危,小人順而弗遠。

福禍不侵,心靜可也。苦樂不怨,非悟莫及矣。

尊卑卷三 尊者人予也,失之則卑。卑者自強也,恃之則尊。

以金市爵,得而不祥。以勢迫人,威而有虞。

金不可濫,權不可縱,極則易也。貧者勿輕,其忠貴也。

賤者莫棄,其義厚也。忠予明主,義施君子,必有報焉。

譽非予莫取,取之非譽也。功不爭乃獲,獲之則功也。

休戚卷四 物有異也,理自通焉。命有別也,情自同焉。

悅可悅人,哀可哀人,休戚堪予也。福不可繼,禍不可養,福禍莫受也。

不省之人,事無功耳。同歡者寡,貴而遠離也。

***難者眾,卑而無間也。苦樂由人,非苦樂也。

至樂乃予,生之崇焉。至苦乃虧,死之惶焉。

榮辱卷五 人強不辱,氣傲無榮。榮辱莫改,其人惟賢。

予人榮者,自榮也。予人辱者,自辱也。

君子不長衰,小人無久運,道之故也。饑以食,莫逾困以憐。

寒以暖,無及厄以誡。予人至缺,其可立也。

榮極則辱,惟德可存焉。辱極則榮,惟善勿失焉。

成敗卷六 成無定式,利己利人乃成焉。敗有定法,害人害己乃敗焉。

君子之名,勝於小人之實。小人之禍,烈於君子之難。

觀其人也,可知成敗矣。敵者,予之可制也。

友者,予之可久也。親者,予之可安也。

功高未可言勝,功不為勝也。人愚未可言敗,愚不為敗矣。

興亡卷七 無不亡之身,存不滅之理。春秋易逝,宏業可留。

薄斂 *** 富,興焉。政苛 *** 怨,亡焉。

人主興亡,非為天也。君子興家,不用奇計。

小人敗業,壞於奸謀。正不予賄,邪不予濟,察之無誤也。

天降之喜,莫徑取焉。不測之災,勿相欺焉。

《誡子書二篇》[三國蜀]諸葛亮 題解 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國瑯玡陽都(今山東沂水縣南)人,官至蜀國丞相。他在信中,教導兒子該如何治學立身。

其中“淡泊明誌”、“寧靜致遠”,頗為後人傳誦。 原文 夫君子之行①,靜以修身②,儉以養德③,非淡泊無以明誌④,非寧靜無以致遠⑤。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⑥,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⑦,險躁則不能治性⑧。

年與時馳⑨,意與曰去⑩,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註釋①夫:句首語氣詞,表示將發議論。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行:做。 ②修身:修養身心。

③養德:陶冶德行。 ④淡(dan)泊:恬淡寡欲。

⑤寧靜:安定清靜。遠:高遠,遠大。

⑥廣:擴大。這裏是增加的意思。

⑦淫:放縱,無節制。慢:懈怠。

勵:激勵。 ⑧險:疾。

治:修養。 ⑨馳:跑得很快。

此指時間過得快。 ⑩去:去掉,消失。

?遂:終於。枯落:幹枯衰落。

此指年老體衰,精力枯竭,學識無成。 ?多:表示大約。

又誡子書 題解 諸葛亮在這封信中,教導兒子如何運用酒宴交際,並掌握飲酒分寸。 原文: 夫酒之設,合禮致情①,適體歸性②,禮終而退,此和之至也③。

主意未殫④,賓有余豪⑤,可以至醉,無致迷亂⑥。 註釋①致:表達。

②歸:符合。 ③至:達到頂點。

④意:情趣。殫:盡。

⑤豪:酒量大的意思。 ⑥致:達到。

迷亂:分辨不清,喪失理智。 誡外生書① 題解 這封信是諸葛亮寫給外甥龐渙的家訓。

龐渙,字世文,諸葛亮二姐的兒子,曾官至郡太守。諸葛亮在這封信中,教導外甥該如何立誌、修身、成材。

原文 夫誌當存高遠②,慕先賢,絕情欲,棄疑滯③,使庶幾之誌④,揭然有所存⑤,惻然有所感⑥;忍屈伸⑦,去細碎⑧,廣咨問,除嫌吝⑨,雖有淹留⑩,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誌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註釋①外生:外甥。

生,同“甥”。 ②存:有。

③滯:拘泥。 ④庶幾:指聖賢。

⑤揭:顯露。存:保存。

⑥惻:懇切。 ⑦忍:容忍。

屈:委屈;挫折。伸:舒展,順利。

⑧細碎:細小煩雜。 ⑨嫌:埋怨,不滿。

吝:悔恨,遺憾。 ⑩淹:停留。

淹留: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