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7,18年7月,辜鴻銘出生在南洋馬來半島西北部檳城(馬來西亞檳城)的壹個英國橡膠種植園裏。早年祖上從中國福建泉州府惠安縣遷居南洋,積累了豐厚的財產和威望。他的父親顧子雲是當時英國人經營的壹個橡膠種植園的經理。他說壹口流利的閩南語,會說英語和馬來語。
他的母親是金發碧眼的西方人,會說英語和葡萄牙語。無兒無女的橡膠園丁布朗先生非常喜歡他,收養他為養子。讓他從小讀莎士比亞、培根等人的作品。
1867年,布朗壹家回到英國,帶著10歲的辜鴻銘去了當時最強大的西方帝國。臨行前,父親在祖宗牌位前燒香,告誡他:“不管妳去哪裏,不管妳是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都不要忘記妳是中國人。”
翻譯作品:
作為翻譯家,辜鴻銘的貢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壹方面,他將中國的經典古籍《論語》、《中庸》、《大學》等翻譯成英文,在清末民初中國書籍的英譯中享有最高聲譽;另壹方面,它將外國詩歌翻譯成中文,包括威廉·科布的《為白癡而騎》和柯勒律治的《古船頌》,成為近代中國翻譯西方詩歌的先驅。
中國四書五經的翻譯始於明末清初。當時,來華的外國傳教士和漢學家將《詩經》、《易經》、《論語》、《老子》等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翻譯成多種文字,傳播到歐美,包括拉丁文、英文、意大利文和法文譯本。
要把中國的古代典籍翻譯成西方語言,必須精通兩種語言,並且能夠對兩國的文化進行透徹的關註,這不是壹般人能夠做到的。但是,這些傳教士和漢學家大多對漢語只有粗略的了解,所以翻譯出來的作品有很多不足之處,有的甚至是堆砌成句子和文章,根本無法從整體上反映中國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