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大米的量詞為什麽是“敦”?它從哪裏來?

大米的量詞為什麽是“敦”?它從哪裏來?

“遁”的本義是磕頭。至於“敦”字何時何地被用作米的量詞,對不起,我不知道。

但根據《康熙字典》中的記載,這種用法早在南北朝時期的古書《世說新語》中就已存在。原文摘錄如下:

"而"增雲"也是儲存的,也是停留的地方。隋書?《楊迪紀》中的每個地方都需要用幾種方法來擺壹頓飯。

又《增雲》也是第二次。再吃壹次。《世說新語》襄陽洛遊,試圖等人討飯。要去太皮,師傅問他為什麽在這裏。答:文清寺要討飯。《杜甫詩》每餐都吃黃魚。"

-

我推斷這個詞首先是“住宿的地方(睡覺吃飯的地方)”的意思,然後是“住宿吃飯需要的東西”,再然後是“吃飯的次數”,再然後是“訓斥、勸說、打罵(比如罵)的次數”。

與強調容量和重量的量詞(如“壹碗飯”、“兩兩飯”)不同,“頓”強調的是次數,沒有定數。用作量詞時,它的同義詞是“飯”。

例子:壹日三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