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秦始皇的?焚書坑儒?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都是對於當時國家上下思想的大清洗,但為何後人對於漢武帝歌功頌德,對於秦始皇卻嗤之以鼻?
首先,這兩種手段都是封建主義文化專制的政治行為,都是粗暴幹涉思想、學術的自由與發展。
由於漢朝初期國家在政治上提倡無為而治,在經濟上輕徭薄賦,在思想上盛行清靜無為和黃老學說,當然,這也是皇家不得已而為之。為了建立漢朝,戰火燒到了天下幾乎所有的角落,千裏荒蕪,壹片狼藉,百姓流離失所,天下再也經不起任何折騰。所以,當時的國策便是休養生息,也是清靜無為思想盛行的根本原因。
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已經從連年戰爭的低迷狀態恢復過來,社會經濟文化飛速發展,各行各業都散發出了勃勃生機。但也由於國內寬松的政策,諸侯勢力急劇膨脹,對中央政權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充滿生機的大漢王朝危機四伏。這時,增加中央對地方的掌控力度,加大政府對於地方政治的維持已經是迫在眉睫。黃老之學不再適用於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國家,甚至已經成了國家發展的障礙。
這個時候,就需要壹個新思想的介入了。於是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該思想,已非春秋戰國時期的儒家思想原貌。而是摻雜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壹些思想,體現了儒家思想的?兼容?與?發展?特性,是壹種與時俱進的新儒學思想該思想提出的?君權神授?、?天人合壹?、?天人感應?,提倡春秋大壹統,主張齊家治國平天下積極入世,這與漢武帝的想法不謀而合。隨著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不僅提高了儒生的地位,還在全國各地推行儒家教育,興辦太學,打破了貴族對於官職的壟斷,無形中削弱了貴族階級的勢力。
然而再看秦始皇焚書坑儒,首先介紹下當時的大環境,秦始皇統壹六國,對國內各方面進行改制,實行新政。博士齊人淳於越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根據古制,分封子弟。這在於秦始皇看來簡直就是對國家的分裂,要知道,此時的秦國,已經7代實施商鞅變法時的縣制(秦孝公至秦始皇為7代君主),並正式設立帝國郡縣制8年,累計實行縣制130余年。?
如此時間段老調重彈,簡直就是要開歷史的倒車。李斯作為法家代表人物、丞相、郡縣制發起者,是論戰的最主要戰將。面對早在六代之前商鞅變法之時已經被拋棄的腐朽言論,李斯痛加駁斥了以古非今的論調,揭露了儒家依附分封而存的立場,並倡議焚燒除農家醫家墨家等實用之學和秦宮保留史書之外的?王道之書?、?春秋古籍?,並禁止以私學非議朝政,這就是焚書的起因。 史料證明,燒毀的只是列國史記,對於詩、書、禮、樂 這類的書籍也只是象征性的沒收焚毀。六藝並未因此失傳,反而是流傳下來的。?
但,焚書坑儒這壹舉措固然為鞏固秦王朝的統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於這項措施實行相對於漢武帝罷黜百家,顯得過於激進,最終秦至二世而亡,也與此有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