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泉水簡介

泉水簡介

目錄1拼音2英文參考3概述4袁氏腋穴別名5出處6穴名解7位置8穴9穴位置解剖9.1水平解剖9.2穴區神經、血管功效與功能11主治候的泉液穴12針灸方法12.1針灸方法6544815參考附件:1古籍中的葉全1拼音quán yè

2英文參考Yuānyè GB22【中國針灸大辭典】

3.總結壹下,泉液是經絡穴位的別名,也就是泉腋,是深腋的別名[1]。《腋》、《西滋明堂灸經》為“葉”;“備急千金方”為“液”[1]。“腋”、“液”、“葉”為古,與[1]同義。

穴位Yuanaxi漢語拼音Yuanye羅馬拼音Yuanyeh美語譯名腋窩塘各壹個。

國家

壹代

編號中國GB22日本22法律

莫蘭特VB22野夫VB22德國G22英國G22美國GB22

深腋的名稱是經穴(Yuānyè GB22)[2]。出了黃帝內經靈樞癰。它也被稱為“急備千女方”和“急備千女方”。屬於足少陽膽經[2]。深是深潭,腋是腋,腋深如淵。此點在其下,故命名為深腋[2]。元腋穴主要用於治療胸肋疾病,如胸脅脹滿、腋下脹滿、脅痛、淋巴結核、手臂疼痛、胸脅脹滿、上肢關節痛、口苦、腋下脹滿等。現代常用元腋穴治療肋間神經痛、胸膜炎、頸部或淋巴結結核、胸脅疼痛、肩臂疼痛、腋窩淋巴結炎等。

4.元阿希穴別名為全阿希和葉全。

5來源《黃帝內經·靈樞經》:脾的大絡脈,叫大袋,出腋下三寸,蓋胸脅腹。

6穴名深池,腋窩即腋窩,腋窩深如淵,故此穴名深腋窩[2]。

深,深也。腋窩,指腋窩。類比佛經之翼:“腋,側腹之上。”兩臂之間。此經始於頭側,註於風池。沿著肩膀往下走,走到腋下,從側面往下走。此點接近天全、吉全、天喜。其意深刻,地位腋生。腋下深處,足因少陽脈氣,化為汗,故名腋下深處。[3]

7從屬地位的威脅[4]

8葉全穴的定位標準:腋深穴在側胸,手臂擡起,在腋中線,腋下3寸,第四肋間[5]。

腋深穴位於側胸區,第四肋間隙,腋中線。擡起妳的手臂來選擇要點。

腋深穴位於側胸腋中線,腋下3寸處,在第五肋間(針灸A-B經)[6]。

腋深穴在足少陽膽經中的位置

側腹腋深點的位置

9春液穴位解剖學9.1級解剖學皮膚→皮下組織→前鋸肌→肋間外肌[2]。

皮膚→皮下組織→前鋸肌[7]。

9.2穴位區神經血管淺層有第四肋間神經外側皮支;深層有胸長神經和胸外側動脈[7]。

分布有第五肋間神經的外側皮支和胸長神經的分支;胸腹壁內也有靜脈,胸外側動靜脈,第五肋間動靜脈[6]。

10葉全穴元阿希穴具有寬胸理氣止痛的作用[2]。

元腋穴具有行氣和血的作用,主要用於胸脅脹滿、腋下脹痛、手臂酸痛等。其點雖淺,卻深。治療方法是胸悶和四肢無力。[3]

11葉全穴主治胸肋疾病,如胸脅脹滿、腋腫、脅痛、淋巴結核、臂痛、胸脅脹滿、上肢關節痛、口苦、腋腫等。現代常用元軸穴治療肋間神經痛、胸膜炎、頸部或淋巴結結核、胸脅疼痛。

元腋穴主要用於治療胸肋疾病,如胸脅脹滿、腋下腫脹、脅痛、淋巴結核、手臂疼痛等[2]。

元阿希穴主要用於胸悶、脅痛、上肢關節痛[7]。

元阿希穴主要用於口苦、胸滿、脅痛;腋下腫了,胳膊疼[8]。

現代常用元阿希穴治療肋間神經痛、胸膜炎、頸部或淋巴結結核[2]。

元腋穴主要用於治療胸脅脹痛、淋巴結核及肩臂疼痛;以及肋間神經痛、腋窩淋巴結炎等。[6].

12針灸方法12.1針灸方法壹般沿皮膚刺0.3 ~ 0.5寸[2][6]。

斜刺或平刺0.5 ~ 0.8英寸[7]。

沿肋間隙向外穿刺0.5 ~ 0.8寸,局部有酸脹感[8]。

註意:腋深穴靠近心肺[3]。不宜深刺[6]。以免傷及重要內臟[7]。

12.2艾灸能灸[2][8]。

艾條灸持續5 ~ 10分鐘[6]。

13葉全穴配伍深腋配天宗、肩井穴、肩骨骺、肩棒、支溝、外關穴治療臂痛[8]。

深腋配掌門、鐘山、日月、奇門、外關,治胸脅脹痛[8]。

14文獻綜述《針灸經典》:胸滿佩刀,臂不舉。

同仁祖丁針灸插圖:治胸痹不舉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