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
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漢族,浙江金華府蘭溪縣夏李村人,生於南直隸雉臯(今江蘇省南通市如臯市)。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
自幼聰穎,及長擅古文詞。崇幀十年(1637年),考入金華府庠,為府學生。入清後,無意仕進,從事著述和指導戲劇演出。
順治八年(1651年),41歲的李漁搬家去杭州,後移家金陵,築金陵“芥子園”別業,並開設書鋪,編刻圖籍,廣交達官貴人、文壇名流。康熙十六年(1677年),復歸杭州,在杭州雲居山東麓修築“層園”。
康熙十九年(1680)農歷正月十三,在壹個大雪紛飛的淩晨,這位奮鬥壹生、立誌創新的老人與世長辭了。李漁死後,被安葬在杭州方家峪九曜山上,錢塘縣令梁允植為他題碣:“湖上笠翁之墓”。
擴展資料:
李漁壹生橫跨明末清初,正是社會大變動的時期。由於科場失意,李漁毅然改走“人間大隱”之道。
在封建社會裏,許多偉大的文化成就都是由這樣的“落魄文人”創造的,即便蘇東坡那樣的大文豪,其膾炙人口的佳作也大多寫在失意之地貶謫之時。
公元1666年(康熙五年),李漁先後獲得喬、王二姬,李漁對這兩個聰慧的美人細心調教,組建了以二姬為臺柱的家庭戲班,常年巡回於各地演出,收入頗豐,這是李漁壹生中生活得最得意的階段,也是其文學創作最豐產的壹個時期,《閑情偶寄》就是在這壹段內完成並付梓的。
被後世譽為“中國戲劇理論始祖”、“世界喜劇大師”、“東方莎士比亞”,是休閑文化的倡導者、文化產業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壹。
百度百科——李漁
人民網——有意思的文人李漁(品味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