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公元1809年農歷四月二十壹日
地點:保和殿 殿試
形式:閉卷
殿試時間:1天(10個小時左右)]
考生:張嶽崧
臣對:臣聞,經學所以致用,禮制所以宜民。慎選昭旌別之權,儲蓄裕閭閻之務。粵稽曩訓,經解臚諸《戴記》,秩宗命諸《尚書》,《王制》則論選有文,《周官》則倉遺有掌。聖人禦寓懋慔,室介甄鑄埏垓,有念典之功,有同民之化,有彰癉之用,有藏富之圖。用是稽古同天,而制度昭其盛,亮采凝積,而豐裕著其休,郁郁乎煥哉!經術修明,日月為章矣;典禮欽崇,天地定位矣。選造明,蓄貯備,則工允厘,而民必安矣。古所為象渾穹式坤厚懿,網醴化,曼羨延洪者,道有由也。欽惟皇帝陛下,德光謨烈,撰體清寧,本持盈保泰之心,成惋大豐登之象。固已經學光昌,禮教鹹被,人才藹吉,樂利無疆矣。乃聖懷沖挹,葑菲罔遺,體至善之無窮,惟邇言之是察。茲者,恭逢萬壽昌辰,特開恩榜,值普天之同慶,俾多士以觀光。進臣等於廷,而策以研經之要、崇禮之功、明揚之方、裕民之務。以臣梼昧,譬諸纖塵涓滴,奚補崇深?顧義切對,揚時當敷奏。敬承清問,敢不誦習舊聞,縷陳膚見,用效芻蕘壹得之微忱乎?
伏讀制策有曰:《易》首稱漢學,其授受源流皆有可考,因而博求諸經之義,同“三傳”之得失。臣謹按:劉勰雲:“三極彜訓,謂之經秘。”《書》雲:“日月為《易》象,陰陽也”。漢《易》著於李鼎祚,集解者鄭康成、荀爽、虞翻三家。鄭長於會通典禮,荀長於陰陽上下,虞長於消息盈虛,三家要以虞為優。《易》原目,始“乾”訖“豐”。然《乾鑿度》曰:“《易》始乾終未濟,民戒慎,合王道”,則以今目為是。《十翼》釋經,歐陽修疑非孔子作,李清臣、葉適亦譏其淺陋,然其中要有精處。九家《易》象,如乾下為龍、為直、為衣、為官、離二、巽四二、坤坎各八,震、艮各三,見於經典釋文。孔子刪書,斷自唐虞,而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書,如五典三墳,楚史能讀,或非謊誣。《河圖》則卦《洛書》,劉歆、孔安國,皆主此論。孔穎達《尚書》、《周易正義》取之《詩》首“二南”,皆文王之化。然《詩·譜》以“周、召”分聖賢,所謂聖人治其難,賢人治其易耳。《詩》用於樂,有天子諸侯之分,然《文王》為兩君相見,他多通用也。商、魯皆有歌頌者。魯史克為請命,而作宋王者,浚故也。傳《公羊》者,有眭孟、彭祖等,傳《谷梁》者,有江公、申公等;傳《左氏》者,有張禹、尹更始、賈護、賈徽等,其最者也。聖朝稽古佑文,士生其間,將人稱許、鄭,家傳賈、孔,彬彬極盛矣!
制策又曰:經典之文,損益之道,莫備於禮,而因詳及古之典禮之書,此誠壹道同風之本也。臣謹按:《周禮》與《尚書·周官》皆出周公之手,而所記稍異。孫氏謂周公書成歸豐,實未嘗行;鄭樵譏其詳制度而略道化;何休以為戰國陰謀,林孝存)作“十難七論”以排之。然其書廣大精微,實見本末該貫之妙,豈可惑歧說而疑聖人之書乎?漢興,叔孫通粗定禮儀,草創茍且,不足垂示後世。漢之明《禮》、《書》者,以後倉為最;註諸《禮》者,以康成為宗。大、小二戴,其氏分途,王肅“聖證”之論《禮》,如禘、祫、明堂等,與鄭學互相詆誹,又何論為義疏者有五家九家之別乎?唐王仲邱撰《開元禮》百五十卷,王彥威撰《曲臺新禮》三十卷。及宋之《開寶通禮》、《太常新禮》,又杜佑作《通典》,因劉秩《政典》而廣其闕。楊紹復《續會要》因蘇冕《會要》而增其成。或垂壹代之制,或合數代之文,皆有可采也。聖朝典章大備,康熙二十九年成《會典,乾隆二十九年增修之。皇上特命開館纂修,溥睢麟之雅化,開黼黻之光華,豈不懿歟?
制策又以用人之道,先德行而後才能,因及累代選舉之法,而要以端士習。此誠風厲之大權也。臣惟:漢制察於州郡者曰:孝廉茂才。策於天子曰:賢良方正。黜華崇實,即本於《周官》六行、六德之升。魏陳群立《九品官人法》,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誠有如劉毅之譏。唐制多沿隋代,有孝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名。然天子自詔,謂之舉制,所以優擢其才。至隨意立科,雖軍謀、宏達之名,要不如賢良方正之選,本末輕重不較然歟?宜乎宋太宗有曰:科級之設,以待士流,而不容走吏冒竊,誠重之也。夫有孝悌之德,則子諒易直,而刻薄之念不生;有廉介之德,則砥行立名,而貪競之風不作。讀書尚友之道,則居官飾治之方。故學問非以守拍墟,而功名豈以梯榮進?誠使持躬重於圭璧,立誌凜以冰淵,則奇才異能者出以恭慎,乃可觀耳。皇上示義利之衡,重清廉之選,服古入官者,可不爭自濯磨乎?
制策又以食為民天,而務求儲積進備,與夫久貯之方,平價之道,此尤保赤之至計也。臣惟:《周禮》倉人掌粟入藏,旅師掌聚野之粟而用之,遺人掌邦之委積,儲備稱良法也。後世李悝平糶法,耿壽倉,宋有廣惠倉,皆恤民之計,而社倉為善。至元史載,河西務十四倉,京師二十二倉,通州十四倉,藏貯之地尤悉。夫民之生也資乎食,食之足也資乎貯,貯之善也資乎運。昔人論運之要務在糧不掛籌,軍無借欠,道不守凍。故詳察交卸則運自易,催促回空則運不稽,此故有道矣。若夫糶糴務平,則國與民無輕重之弊。《管子》曰:守國者守谷而已。故豐歉因乎歲,久暫因乎時,燥濕因乎地。務使囤積者無紅朽之虞,售易者無騰踴之患,則富人之倉,東、西市之糶,遺規成法,皆可酌而行之也。
皇上燾育群生,撫綏蒸庶,凡截漕平糶諸大政,斟酌鹹宜。其所以為斯民謀補之經而普康平之福者,至詳至善。民當斯時,熟酉慶豐,《由庚》詠化,有不擊壤而歌祝者?鹹若如此者,覃研圖籍而治理匯其源,稽合典文而中和昭其備。登進先崇器識,而侈浮華者***返於醇良,儲備裕於倉庾,則余九三者自形其康阜,詢足荷天衢而提地厘矣。
臣伏願我皇上至誠無息,安益求安,本日新久照之猷,勖慎憲省成之化;人文宜朗,猶勤厘敬之心;茂典光昭,更敕惇庸之意;車服之命,端士習即以厲官常;倉廩之謀,厚民生即以正民德。士傳經學,家習禮儀,官有慈惠之師,農樂盈寧之慶,***祝聖壽之無疆!而藹洽熙春,歡臚函夏,洋洋乎扇淳風而席福嘏,國家億萬年,有道之長基斯矣。臣末學新進,罔識忌諱,幹冒宸嚴,不勝戰栗隕越之至。臣謹對。
註:
《殿試對制策》選自《歷代狀元之策》,此書民國六十五年(1976)臺北廣文書局出版。殿試中嘉慶皇帝提出制策四條:壹是對《周易》的見解,二是對《禮儀》的看法,三是用人之道,四為儲貯之法。作者引經據典,稽古論今,從容應對,以殿試第三名中探花。
張嶽崧
[清](壹七七三至壹八四二)字子駿,壹字翰山(壹作懈山),又號指山,廣東定安人。嶺南書法家領軍人物之壹。時為李梓瑤的啟蒙老師.嘉慶十四年(壹八o九)進士,累官湖北布政使,護理巡撫。書法歐、虞,與郭蘭石(尚先)大理,陳昌齊齊名。當時碑版多出其手。畫宗元人,不多作。卒年七十。著筠心草堂集。《館閣爵裏考、楚庭耆舊遺詩、昧蔗齋隨筆引陳其錕書行述、唐確慎公文集》
張嶽崧,字子駿,又字翰山、瀚山,號覺庵,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生於海南省定安縣永豐鄉高林村,上祖籍福建莆田縣,宋嘉定年間遷瓊,其祖為瓊山尹,故落籍瓊山。後遷定安。張嶽崧自小聰明好學,十二歲應童子試,十六歲補弟子員,嘉慶辛西(1801年)優引舉質。嘉慶甲子(1804年)科中廣東省舉人,嘉慶已已(1809年),中進士,以壹甲第三名及第,成為海南歷史上唯壹的探花郎,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官、會試正考官、文穎館篡修官、武英館篡修、都習庶吉士、四川鄉試正考官、陜甘學政、文淵閣校理、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湖燕布政使、護理巡撫等職。
張嶽崧飽才博學,涉獵很廣,業通書畫、法律、經濟、水利、軍事、醫學,壹生著有《筠心堂文集》10卷,《筠心堂詩集》4卷、《運河北行記》1卷、《訓士錄》1卷。現今各大圖書館多有收藏。 張嶽崧壹生對海南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張嶽崧關心民疾治水防患,他任江蘇常鎮通海兵備道時,奉旨治水,他乘小舸,冒風雨,渡揚子江,親自巡察江海,冒險堅持督率官民護堤。張嶽崧是當時壹個“明鏡高懸”的青天老爺,任大理寺少卿去任的時候,“耆老遮道,焚香路送”。張嶽崧為禁煙運動勞苦奔波,與林則徐交誼深厚,同是查禁鴉片的嚴禁派。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南下廣州查禁鴉片,首先搖旗吶喊,撰寫禁煙奏疏與其有關文章。
張嶽崧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家鄉病逝。享年70歲,他的棺葬於瓊山縣甲子鎮毛頭村前。可惜墓地在“四清”、“文革”時期遭受破壞,其石柱、石欄、石牛、石羊、翁仲都蕩然無存。在張嶽崧前,明清兩代,瓊人登進士第者甚多,但尚未有名列壹甲第三名探花者。故當朝清嘉慶皇帝仁宗琰,為張嶽崧的直接這樣高的名次而驕傲地說:“何地無才!”後來在張嶽崧直接熏陶下,他的長子張鐘彥中了進士,三子張鐘秀和張熊祥也均中舉人。
張嶽崧是海南歷史上壹位難得的人才,他有功於國於民,歷代海南人民都把他同丘浚、海瑞、邢宥、王弘誨等壹起引以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