ěr míng ·shèn jīng kuī xū zhèng
2 英文參考tinnitus with kidney essence deficiency pattern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定義耳鳴·腎精虧虛證(tinnitus with kidney essence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腎精虧虛,以耳鳴病程較長,病人年齡較大,常伴腰膝酸軟、頭暈眼花、發脫或齒搖、夜尿頻多、性功能減退、潮熱盜汗或畏寒肢冷,舌紅少苔或淡胖,脈細數或細弱等為常見癥的耳鳴證候[1]。
4 耳鳴·腎精虧虛證的癥狀耳鳴·腎精虧虛證多見於虛人、老人,患者聽力逐漸下降,耳鳴如蟬,晝夜不息,夜間或安靜時尤甚,可見頭昏眼花目暗、腰膝酸軟、虛煩失眠、顴赤口幹、手足心熱、夜尿頻多、男子遺精,在女子則白淫,發脫齒搖,舌紅少苔或淡胖,脈細數或細弱[1][2][3][4]。
《素問玄機原病式》卷二:“若水虛火實,而熱氣上甚,客其經絡,沖於耳中,則鼓其聽戶,隨其脈氣之微甚而作諸音聲也。經言陽氣萬物甚上而躍故耳鳴也。”。
《黃帝內經靈樞·海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精脫者耳聾,……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天,腦髓消,脛酸,耳數鳴。”
5 證候分析《明醫雜著》卷三:“若腎虛而鳴,其鳴不甚,其人多欲,當見勞怯等證。”因腎精虧損,不能上充於清竅,以致耳鳴、耳聾日漸加重。
《醫貫》卷五:“若有能調養得所,氣血和平,則其耳聾漸輕,若不知自節,日就煩勞,即為久聾之證。”
《壽世保元》卷六:耳者屬腎,而開竅於少陽之部,通會於三陽之間,坎離交則聚氣以司聰以善聽也。關於腎而貫於腦。
《黃帝內經素問》曰,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其耳鳴耳癢耳聾者,皆屬腎虛,水不上流,清氣不升所致也。從補益門治之。
腎主骨而生髓,腦為髓海,腎虧則髓海空虛,故頭暈目暗,耳鳴耳聾[5]。
精血不足,不能上充清竅而邪火轉而上乘,所以耳鳴耳聾,甚則眩暈[3]。
腰為腎之府,腎虧則髓不充於骨,故腰膝酸軟[5][3]。
腎陰虧虛,虛火上浮故顴赤口幹,手足心熱[3]。
腎主封藏,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腎虧相火妄動,幹擾精室,故多虛煩失眠,夢遺走泄、白淫[5][3]。
腎虛及脾,則運化失職,故食欲不振[5]。
舌質紅而少苔,為虛火上炎,陰液衰少之象[5]。
精血不足,故脈來細弱無力,若見細而兼數,可知陰虛相火亢盛[5]。
舌紅、脈細弱均為腎精不足之征[3]。
間有陰虛火旺則尺脈虛大[3]。
6 耳鳴·腎精虧虛證的治療 6.1 方藥治療 6.1.1 治法耳鳴·腎精虧虛證治宜滋陰補腎。
6.1.2 方壹治法:治宜補腎益精,滋陰潛陽
可用六味地黃湯加減治療。腎陰虛而陽偏亢之頭暈耳鳴,可加磁石、龜甲、五味、牛膝等藥。
6.1.3 方二治法:滋腎降火,收攝精氣[3]。
可用耳聾左慈丸[備註]耳聾左慈丸(《小兒藥證直訣》):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牡丹皮、茯苓、澤瀉、柴胡、磁石加減治療:本方即在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加入五味子、磁石等而來[5]。方中六味地黃丸補益腎陰;磁石鎮攝;五味子斂精[3]。或加龜版、阿膠、龍骨、牡蠣、女貞子、桑椹子等滋陰填精;牛膝、杜仲強壯腰膝[3]。
若腎虧復為外風所乘,以致下虛上實,經氣閉塞,頭痛口幹者,可合用本事地黃湯[備註]本事地黃湯(《普濟本事方》):生幹地黃、桑白皮、磁石、枳殼、羌活、防風、黃芩、木通、甘草,滋陰疏風並舉。若腎陽不足,不能固攝者,而見下肢清冷,陽萎腰酸,顴頰黯晦,毛悴色夭。舌淡、脈虛弱者,宜溫補腎陽,可用貞元飲[備註]貞元飲(《景嶽全書》):熟地黃、炙甘草、當歸送服黑錫丹[備註]黑錫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黑錫、硫黃、川楝子、葫蘆巴、木香、炮附子、肉豆蔻、陽起石、沈香、茴香、肉桂、補骨脂。[3]
若因腎精不足,水不涵木以致肝熱內郁的,可用滋水清肝飲[備註]滋水清肝飲(《醫宗已仁篇》):生地黃、山茱萸、茯苓、歸身、山藥、丹皮、澤瀉、白芍、柴胡山梔、酸棗仁以滋腎養肝舒郁。[3]
若偏於腎陽虛,耳鳴耳聾,兼下肢覺冷,陽瘺,舌質淡,脈虛弱者,宜溫壯腎陽,可用補骨脂丸:方中以補骨脂、胡蘆巴、杜仲、菟絲子填精益腎,加肉桂、川椒以溫陽散寒,熟地、當歸、川芎以補血,菖蒲、白芷、蒺藜以通竅行氣,磁石以鎮納浮陽[5]。附桂八味丸等,也可擇宜取用[5]。
6.1.4 方三治法:補腎益精,滋陰潛陽。
主方:耳聾左慈丸(陸懋修《廣溫熱論》)加減處方:熟地黃15克,淮山藥30克,山萸肉12克,茯苓15克,澤瀉15克,牡丹皮15克,五味子12克,磁石30克(先煎),石菖蒲12克。水煎服。若見腎陽虧虛,畏寒肢冷,或有陽萎,面色晄白,頭暈目眩,脈細弱者,宜溫壯腎陽,可加熟附子10克、肉桂3克(焗服)、補骨脂15克。
6.1.5 中成藥(1)六味地黃丸,口服,大蜜丸每次l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片劑每次5片,每日3—4次。
(2)滋陰補腎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3)滋腎寧神丸,口服,每次10克,每日2次。
(4)金匱腎氣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
(5)全鹿丸,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
(6)五子衍宗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3次。
6.2 針灸治療取翳風、聽宮、俠溪、中渚等穴為主[6]。腎虛者加太溪、關元[6]。
7 關於耳鳴耳鳴(tinnitus)為病證名[4]。即耳中鳴響[7],是指以無相應聲源時自覺耳中或頭顱有鳴響聲為主要表現的耳病[1]。它是多種耳科疾病的癥侯群之壹,但也可單獨成為壹個疾病[7]。
《外科證治全書》卷二:“耳鳴者,耳中有聲,或若蟬鳴,或若鐘鳴,或若火熇熇然,或若流水聲,或若簸米聲,或睡著如打戰鼓,如風入耳。”
文獻常把耳鳴、耳聾並列:
《醫學入門》卷五:“耳鳴乃是聾之漸也。”
《雜病源流犀燭》卷二十三更明確指出:“耳鳴者,聾之漸也,惟氣閉而聾者,則不鳴,其余諸般耳聾,未有不先鳴者。”
耳鳴現常分為風邪外襲證、肝火上擾證、痰火郁結證、腎精虧虛證、脾胃氣虛證等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