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除了蟬,小思還有什麽詩?

除了蟬,小思還有什麽詩?

小思簡介:原名陸,筆名銘傳。祖籍廣東番禺,1939年出生於香港。1964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次年進入喬佛裏·諾斯考特師範學院深造,獲得教育學文憑。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任研究員。1981年以論文《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學活動》獲香港大學碩士學位。以筆名小思,她出版了壹系列散文集,如《在路上說話》、《經驗教訓》、《太陽之旅》、《永不止步》、《雲童筆記》和《香港文學散文》。

朱譚

“窮則清則竹,靜則無塵,頗為貼切。”

在壹個悶熱的夜晚,讀著竹詩,不禁想起京都和佐野。看到竹子自然會想起佐野。

那邊有壹片竹林叫屏月林,都是精致細膩的。我沒有試過晚上去拜訪它,看看它是怎麽篩月亮的,只覺得它是種在寺廟裏的。可惜瀟湘館伴窗,十重配襯。

過了天龍寺再往前壹點,高聳的竹筏是經常去的地方。裏面總有飄帶般的煙霧,清澈的空氣裏有竹子的味道,仿佛與外界無關;幾聲鳥鳴聽起來像是從我耳朵裏發出來的。偶爾擡頭,有壹絲陽光,被竹葉遮擋後落下來,像月亮壹樣閃著神秘的光。我經常瞇著眼睛,把它看成夜空中的奇觀。有時,壹陣好風,壹陣沙沙的聲音,壹步步讓人想起那七賢風華正茂,手捧醉歌。

當然,我必須說壹下Jikishian。

藏在竹林裏,像個隱士。在壹個小的木制尼姑庵裏,住著壹個老尼姑和兩只貓。面對庭院的臺階上,鋪著紅地毯。客人可以盤腿而坐,看雨後初晴下的苔痕和白沙。幾塊錢,壹杯茶,有人沈浸在沈思中。我總喜歡在完全寂靜的時候,聽著寂靜的聲音在耳邊響起;我也看著老尼姑低頭,拿著筆墨,在卷軸上寫著什麽。更多的時候,我會全心全意的看著純白的貓,低眉閉眼,像佛壹樣,睡在紅地毯上。真的很像佛,或者應該說是馬致遠。它醒來的時候,我見過它的眼睛——了解貓,要看眼睛,完全是“物以類聚”。對於這只貓,我根本不敢碰它,甚至不敢把它當貓。妳想想:竹林裏,紅地毯上,它不吃煙火。

我愛竹子,不是為了純潔——反正我也愛花柳的風韻。相反,竹林裏真的有壹種很深的感覺,讓人洗去很多對光的雜念。

六月的壹天,可以去竹林,然後,清涼如洗的心回來,是我這壹刻想做的事。

1977六月14

鄉愁

懷舊不應該成為壹種潮流!

懷舊總是隱藏在我們的生活中!

多少已經過去的人、事、物,不管是好是壞,是對是錯,是美是醜,都是人生活的壹部分,都和我們分享過喜怒哀樂。

並不是壹直卡在記憶裏,只是偶爾在某個瞬間,壹個名字,壹個場景,壹種味道,壹段對話,或者壹件完全不相幹的舊事,會無緣無故的冒出來。它們像現在壹樣清晰,但如果我們仔細追溯,它們又會變得朦朧,仿佛是夢的碎片,人們無法捕捉。

在匆匆的步伐中,只有回頭才能看清我們走過了多少路,留下了多少微笑和淚水。

現在,懷舊的浪潮來了,希望它帶著“不忘舊”的溫暖情懷,回望我們為今天鋪就的壹切。或者說,不要計較成敗,不要把事情看得那麽重,只要在今天匆匆的生活中溫暖地回望。

索斯

在異常忙碌的五月過後,我把堆積如山的報紙雜誌壹頁壹頁看完,發現很多大問題小問題壹口氣消化都不容易,但畢竟那些都是必須要思考的問題——盡管思考未必能找到答案,盡管有人搖頭哀嘆社會變得如此糟糕,小部分人的力量和願望毫無關系,只好無奈地過壹天算壹天。

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自己發表意見,甚至可以和不同意見的人爭論。目的不是誤導人,而是尋求對人類有益的結論。這樣的社會還是有它的優勢的,這樣的群體還是有希望的。但是,在思考和爭論的過程中,有壹些原則是必須遵守的。否則不會有滿意的結果,看不到問題的癥結所在,甚至很容易變成情緒之爭。

激動的情緒對思維的傷害最大,往往會把問題限制或停滯在某個點上,以至於無法追根溯源,在中層來來去去。

如果妳不夠客觀冷靜,妳就看不到別人的優點,更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如果妳繼續爭論下去,妳只會走向極端。最後最不幸的是,演變成了個人恩怨。

普通人的個人恩怨,頂多會連累到自己的生活,但是遇到有權有勢或者有無形影響力的人,就會連累到很多無辜的人。

原來的問題沒有解決,卻引起了並發癥,有時甚至並發癥引起的麻煩會重疊和掩蓋原來的問題。最終,我忘記了我要尋找的答案。這樣的爭論對誰都沒有好處。

我害怕爭論,因為我害怕自己不夠冷靜,更害怕遇到詭辯或者根本不遵守原則的對手,但是我願意去思考,希望從思考中能更清楚的看到問題。

不幸的是,現在是壹個激烈爭論的時代。有人告訴我,默默思考已經過時了。這也是壹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短調兩章

開始

解讀中國古代神話...

盤古在壹個大雞蛋裏孕育了壹萬八千年。突然醒來,看到周圍全是黑漆,不禁心慌。他揮動斧頭,朝混沌砍去。哇!混亂開始出現了。輕而明的上升成為天空,重而濁的下降成為地面。於是,甘坤開始喝酒。

這把斧子能讓光明初現,讓天地開始新的生命,真不容易!力量和勇氣孕育了壹萬八千年。說這只是壹個神話,不如說這是壹個波瀾壯闊、鍥而不舍的創世和人類歷史的故事。

在博物館裏,當我看到原始人類使用的石球、古斧、鐵鍬時,我不禁想到:人類從無到有的成長是多麽艱難;當第壹個人知道如何使用石器來解決生活中的壹些難題時,那是多麽重要的時刻啊!這個圓滑的石球,鋒利的石斧,扁平的石鏟,可能從壹開始就包含了很多血淚。為了磨石器,他可能斷了手指,但人類從此有了工具。

我相信從吃生肉喝血開始,到第壹次領略火的無限妙用,並不容易。有些人必須受到驚嚇,有些人必須被犧牲。但從那以後,人們壹代又壹代地發生火災。

開始!真的是大招,需要勇氣和毅力。

搜尋/尋找

每次看到這個詞,我都會想起《遊子之歌》裏的西妲塔——渴望知識,不滿足於探索自我的聰明人。當他壹生都在尋找自己的理想,經歷了苦修和繁華,卻依然找不到滿足自己的方式時,他來到了壹條很普通的河邊,從擺渡人那裏學到了最普通的東西。如何打理小船,如何砍柴做槳...

更重要的是,學習那條河,學習如何用壹顆平靜的心去傾聽別人。最後,他找到了最高的境界。

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西妲塔跑了很多錯路,受了很多苦,但最終,他在最平凡的墳墓裏找到了,那就是認真的活著,用愛去對待所有的生命。

仲夏詩歌

壹個

我經常懷念那些陽光明媚的日子。什麽也沒有發生,太陽肆意地落在小草樹上。

壹對初次見面的小蝶,意外地停在了壹個小柵欄上。他們壹定不知道世界上“石梁”的故事。

藍天揮動著長衫,讓悶熱的午後變得溫柔。

但是,不知道什麽時候,為什麽,我失去了那些日子。

這位詩人走了壹百英裏去看他想看的夜空。

他想找到如散桃花般的晚霞。他要翻開壹卷彩雲,讀鳳姐寫的名句。他想喝壹勺夕陽釀造的流水,他想看金鴿重返地平線。他想聽壹只黃鸝講述壹個遙遠的愛情故事。

然而,他看到了——傍晚的雲像壹座山,暮色漸沈。天地仿佛從噩夢中醒來,年少輕狂。

他心慌得按捺不住,忽然想起了宋朝的壹句話:“只需幾個黃昏,便毀了壹生。”

每當我想起追蹤者,我總是感到悲傷。

船不是註定要被槳和帆主宰嗎?岸上的人為什麽會和船有這種關系?

兩邊的石頭被追蹤者的腳踩得滾圓,兩邊的草被追蹤者的汗水浸透。

兩岸的路是壹生的旅程,壹船的擔子是壹生的成就。然而,誰會記得壹個追蹤者的臉呢?

1982 8月31

崔府行人頭

回想起當初探險時,楊柳依的風在迎風吹著;現在回到路上,雪花到處飛舞。

那時,湖邊十裏有香塵,春風凝固了劉墨的綠,映出半湖悠閑的春色。

那時候我還小,壹直愛雕刻馬鞍,東張西望。我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我忽略了春天的好客和柳樹的愛。

有壹天,我告別了江南,只為我承受漠北浩瀚的信心。我對劉說,劉給她擦了壹下頭,“別呆了。我有壹把出鞘的劍,所以我不必留在人群中。”

突然,我從夢中醒來,發現雨雪紛飛,頭發遍布頭頂,墻壁上空無壹物。太累了,什麽都不想去想,只是想念那拂過我頭頂的柳樹。

用壹個肩膀擔憂過去和現在

豐子愷有壹幅畫。遠處,半輪冉冉的夕陽斜倚在群山和樹木之間,留下壹個鋸齒形的腳印。近距離看,他是個駝背的老頭,打著傘,戴著帽子。

壹肩擔古今之憂!是這幅畫的標題。世界上,有人肩扛著壹個——承擔古今所有的煩惱!多麽慷慨悲壯啊!但這是多麽的無奈,因為無論是自覺還是堅決挑起這個擔子,妳都要有齊天的大度。這個包袱壹旦背上,壹輩子都很難卸下來。怎麽可能不悲劇?自古以來,為了人類的智慧和愚蠢,悲傷就像噴發的火山熔巖,壹層壹層地堆積,凍結,沈重地冷卻。搞定它?可以嗎?明明知道無盡的負擔依然無怨無悔的肩負著,要觀察那種無奈。

或許,在功利的尺度下,這是傻子才會做的事,但畢竟有人做。也許,壹開始,負擔裏沒有那麽多,後來,增加了壹點。采摘者驀然回首,原來是壹副古今哀怨的擔子。那時候我不能讓自己的肩膀暫時卸下來,只是給大家依靠,我深深地感覺到,擔子是和生活連在壹起的。放下的時候不知道誰能忍,只好,如期!

默默的扛著,直到有壹天,腳步停在了壹個遙遠而孤獨的盡頭,人們在自認為合適和理解的討論中放下了包袱。(有時候,負擔的陰影會籠罩身體。告別遙遠的路,讓沈重的身軀化為塵土和塵埃。

現在的世界節奏太快了,有點亂。沒有人能站著不動撿起來。人們感嘆:“英雄的時代壹去不復返了!”我們不珍惜英雄,卻又深感憂慮。傻子的時代也已經過去了。只有傻子才顧得上過去和現在,實際上走了幾步。

我不寫英雄贊歌,但請接受發自內心的致敬;沈默的旅行者!

1977 65438+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