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壹食或盡栗的或啥意思

壹食或盡栗的或啥意思

初中四冊《馬說》其中“或盡粟壹石”,課本註為:“有時要吃盡食料壹石。或,有時。”將“或”作如是解,我們認為值得商榷。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語文第四冊《教學參考書》譯為“或許”,看作表揣度的語氣副詞;有的譯為“有的”,視為表虛指性的無定代詞。

以上三說各不相同,如果單就“壹食或盡粟壹石”這個句子而言,似乎哪壹種說法均可成立,這是不足為怪的,因為語言中確實存在著幾說皆通的多義現象;所以解釋多義詞,必須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必須按照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據篇解詞的原則,依文度意,推導求解。“或”是壹個多義詞,有多個義項,然而,我們若將上述三種說法置於具體的上下文中,則可發現其均與文義不諧。

“馬之千裏者”這壹段,主要論述飼馬者不知千裏馬的特性,不按“壹食或盡粟壹石”的食量去餵養,因而不能滿足千裏馬的生活需求,不能使千裏馬發揮日行千裏的才能。“壹食或盡粟壹石”中的“或”字,正是從食量方面突出了千裏馬有別於常馬的特性。既是千裏馬,其食量總該是大而穩定的,每吃壹頓保持足夠的大致均勻固定的食量,此乃千裏馬食飽力足、日行千裏的必要條件。如果食量是個不定數,“有時”壹食盡粟壹石,“或許”壹食盡粟壹石,“有的”壹食盡粟壹石,飼馬者必將無所適從,焉能求得其千裏之能?由此可見,上述三說均不妥貼。

清代阮元編纂的《經籍纂詁》(成都古籍書店1982年版)註雲:“或,常也。”陜西師範大學編寫、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出版的《常用文言虛詞詞典》第82頁註雲:“或,表示動作行為經常是這樣。可譯為‘常常’、‘總是’。”今人徐仁甫先生編著的《廣釋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7頁)亦雲:“或猶‘時’”,“‘時’猶‘常’。”在古代典籍中,“或”講作“常常”、“往往”、“總是”是習見的。《周易·恒》:“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意思是:不能長久地保持自己的德行,常常會遭到恥辱。《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怵迫之徒兮,或趨西東。”意思是:為利祿所誘,為貧賤所迫的人們,總是東奔西跑。肖綱《雉朝飛操》:“避鷹時聳角,妒壟或斜飛。”毛處約《雉子班》:“竄跡時移影,驚媒或亂飛。”柳惲《詠薔薇》:“或聞好音度,時見銜泥歸。”杜甫《南極》:“歲月蛇常見,風飆虎或聞。”杜甫《覆舟二首》之二:“竹宮時望拜,掛館或求仙。”可見“或”即“常常”、“往往”之義。《馬說》中“壹食或盡粟壹石”的“或”亦應解作“常常”、“往往”,表示“壹食或盡粟壹石”乃為常事。如此,千裏馬食量之大而穩定才能充分體現。錢伯城主編的《古文觀止新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560頁)將“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譯為:“那些千裏馬,壹頓往往要吃盡壹石小米,”譯文將“或”譯為“往往”,甚是,課本當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