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到底在何處自縊?
崇禎到底在何處自縊?“罪槐”到底重栽過幾次? 關於崇禎皇帝自縊的確切地點,各種歷史文獻中的記載不同,但絕大多數認為明崇禎皇帝確實是在景山自縊,只是具體位置其說不壹。有的說是在松樹下,有的說是在壽皇亭,還有的說是在巾帽局、紅閣、靈壽亭、壽寧宮、壽皇殿等。依照《明史。李自成傳》、《明史。帝紀》、《明史。王承恩傳》中記載:午夜時分,內城被攻陷,天將破曉,崇禎皇帝在景山壽皇亭自縊。崇禎皇帝死於壽皇亭,這是在明朝正史中較為統壹的記述。但也有不同的記載,在《三垣筆記》中說:“遂同承恩對縊煤山古樹下”。 這些古籍中的記述,基本上都是只言片語。因為確實說不清楚崇禎皇帝自縊的確切地點,所以在清代的《燕都雜詠》中有詩說: 巍巍萬歲山,密密接煙樹; 中有望帝魂,悲啼不知處。 前前後後經歷了360年,結果崇禎皇帝自縊的確切地點,卻至今誰也說不清楚,所以才有了“悲啼不知處”的詩句。 現在景山公園的崇禎皇帝自縊樹,是清政府為了籠絡人心,人為設置的壹處歷史景觀。 君王有罪無人問古槐無過受鎖枷明朝崇禎皇帝自縊樹重新栽過幾次,雖然連許多明清史學專家也尚未能弄清崇禎皇帝自縊的確切地點,但景山東坡崇禎皇帝自縊處的這株槐樹,卻成了壹棵名樹,成了景山最著名的人文景觀。自從清朝初年設定為“罪槐”至今,雖然經過幾次重新栽植,人們仍然摩肩接踵地到這裏參觀,這裏也成為遊覽景山的首選。 從1930年《明思宗殉國處》的照片上可以明顯地看出,當時的“罪槐”是指磚墻圍住的壹株裸露根莖的老樹樁,樹樁上長出的兩根碗口粗的枝杈。人們不禁產生疑問,從1644年到1930年,將近286年的時間,崇禎皇帝自縊的古槐樹早應該長得十分粗壯,而《明思宗殉國處》照片上的“罪槐”確是細得可憐,也就勉強能吊起壹個人的重量。 從外觀上看,這棵槐樹絕不像是明代崇禎皇帝吊死的古樹,只能解釋說:這是老樹死了以後又從樹根上長出的新枝杈。 在20世紀60年代,筆者也曾經在景山東麓親眼見到當時的崇禎皇帝自縊樹,這株槐樹又與民國期間《明思宗殉國處》的照片上“罪槐”截然不同。這株槐樹的胸徑不過壹尺,樹幹西側有很長的開裂,深至樹心,槐樹長勢瀕危。看上去很可能就是1930年《明思宗殉國處》照片上的那株樹長粗壯了,不過也只是壹株樹齡不足花甲的槐樹,這株槐樹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死亡。本版刊登的上世紀部分“罪槐”圖片為首次公布。當時北京市園林局將情況上報“北京市革委會”,“革委會”主任吳德將報告轉給江青,1971年,經周恩來總理同意、“北京市革委會”批準,市園林局下令將“罪槐”伐除。 在“文革”之中,景山閉園7年。在1978年景山重新開園後,為了便於遊客參觀明崇禎皇帝自縊處。1981年,公園管理處派人在景山南坡找到壹株碗口粗的小槐樹,移栽過去,以彌補失去的歷史景觀。 為了搞好景山東坡的水土保護,1996年,公園管理處開始在崇禎皇帝自縊樹上面的山坡上種植苔草。並從東城區建國門內北順城街7號的門前移植來了現在的這株古槐,這棵槐樹有壹百五十多年的樹齡,雖然離三百多年樹齡還相差甚遠,但就外觀上來看,總比過去那株碗口粗小樹感覺更可信壹些。 20世紀50年代,曾經有人留下這樣壹幅對聯,為古槐鳴冤叫屈,上聯是“君王有罪無人問”,下聯為“古槐無過受鎖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