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耳後瘡簡介

耳後瘡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註解 4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耳後瘡的穴位 2 治療耳後瘡的方劑 3 治療耳後瘡的中成藥 4 耳後瘡相關藥物 5 古籍中的耳後瘡 1 拼音

ěr hòu chuāng

2 英文參考

right retroauricular carbuncle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註解

耳後瘡為病名[1]。出自《鮑氏驗方新編》卷壹。即銳毒[1]。銳毒即發於耳後壹寸三分高骨處的有頭疽[2]。見《外科正宗》卷壹。又名耳後發、耳後疽、耳後瘡、發頤、參發頤、耳後毒[2]。多因情誌內傷,郁火凝結而成[3]。由於此處肌肉不豐,氣血不充,故預後欠佳[3]。紅腫速潰為順證,堅硬黑陷者屬逆證[3]。初宜服柴胡清肝湯,膿將成服托裏消毒散,虛者十全大補湯,外敷烏龍膏[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