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讀書的步驟。

讀書的步驟。

想要把壹本書讀得透徹,不能簡簡單單、隨隨便便地讀,而應有步驟、有層次地讀,因為任何壹本有價值的、值得精讀的書,內容都是非常豐富的,不下壹番苦功,細致地解剖,深入地研究,是無法讀懂的。有步驟、有層次地讀書既符合書本知識的內在邏輯聯系,又符合人們認識發展的規律。下面,我們介紹壹種精讀活動中最常用、最有代表性的方法——“五步讀書法”。

所謂“五步讀書法”,顧名思義,就是把讀書的過程分成五個步驟:瀏覽、提問、細讀、復述、總結。下面,我們依次介紹這五個步驟。

壹、瀏覽

瀏覽全書是精讀的前奏,其目的在於大致了解閱讀物的主要內容。瀏覽範圍包括封面信息、內容提要、目錄、序言和後記。每本書都有其主題和重點,瀏覽就是要抓住重點,弄清結構,以形成壹個概括性的了解,為進壹步的精讀奠定基礎。

(壹)查看封面信息

拿到壹本書,首先看的就是它的封面,封面上壹般有三個方面的信息十分重要,分別是書名、作者、出版單位。

·書名

書籍的名稱,往往可以較為具體地講到這本書的內容。壹般地說,書名有虛實兩種。虛的,往往采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暗示全書的主題或主要內容,如《紅與黑》等;實的,常直接運用與書中內容有必然聯系的事件、人物、地點等,如《包法利夫人》、《水滸傳》等。不管是哪壹種,作者在決定書名時,都是經過壹番精心推敲、反復考慮的。所以,閱讀者可以通過書籍的名稱,了解作者的寓意,從而把握住書名所蘊含的意義。

·作者

孟子曾經說過,“讀其書、頌其詩,不知其人可乎?”在對書的名稱進行壹番思索後,接下來應該了解作者的情況。如果閱讀時所遇到的是熟悉的作者,從前讀過他的作品,那麽對其作品的語言、寫作手法等方面就比較熟悉,現在又讀他的作品猶如與老友相逢晤談。如果是首次閱讀他的作品,就像結識壹位新朋友壹樣,應抱著認識的態度去了解。

·出版單位

讀書首先應看出版單位。也許有人會覺得奇怪,壹部書的內容與出版單位有什麽必然聯系嗎?回答是肯定的。好的閱讀者應該能夠根據出版單位來判定書籍內容所屬的學科領域。壹般來說,我們國內的出版單位都有出版的側重點。如文學出版社、文藝出版社等出版單位所出版的書籍側重於文學和藝術;教育出版社側重於大、中、小學教育書籍的出版;古籍出版社則側重於古代各種史科的出版;科學技術出版社則側重於科技各領域書籍的出版等。所以,閱讀者可以根據出版社初步判斷書籍的內容。

(二)查閱內容提要和目錄

內容提要,即指概括全書的主要內容,提煉全書的主旨,指明全書的主要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簡潔文字。內容提要雖然從篇幅上說,往往只有三言兩語,但可以幫助閱讀者判斷該書內容上的取舍。如果從提要上發現該書與自己關系不大或者自己已經很熟悉的內容,就可以不必閱讀;如果認為只需要泛泛地了解,那就可以粗略瀏覽;如果認為其中某壹方面的知識是自己目前需要了解的,就要有針對性地重點閱讀這壹部分內容。假如讀完內容提要還不能判斷該書的閱讀價值,就需要閱讀目錄。

目錄是全書內容的綱目,比起內容提要來,更具體、更詳盡,包含著更大的信息量。在很大程度上,與其說學問是知識的儲蓄,倒不如說是在書海中找到所需知識的本領,而目錄正是尋求學問的“入門”之徑。

閱讀目錄有三種好處。第壹,目錄是書中知識的高度提煉和濃縮,具有極強的概括性,通過閱讀目錄能提綱挈領地了解全書的主旨和各部分內容。第二,閱讀目錄可以從整體上把握全書的結構布局,清楚地了解全書與各章節以及章節與章節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而能體察作者寫作該書的思想和行文脈絡。第三,根據目錄,可以從客觀表達和主觀需要兩方面來判斷該書的價值。從客觀表達方面來說,書中介紹的知識,哪些是主要和重點部分,哪些是次要和粗略部分,都會在目錄中得以體現;從主觀需要來說,閱讀者可以從目錄中尋求自己需要的內容。這樣,在閱讀過程中,閱讀者就可以更好地進行選擇,把主要精力放在重點內容和自己急需了解的章節上。

(三)查閱序言和後記

具體說來,閱讀序言有這樣幾點作用:其壹,了解該書的讀者對象,判斷是否適合自己閱讀;其二,了解作者寫作的緣由、背景和目的,以理解全書的主旨;其三,了解該書的主要內容,以抓住重點和難點;其四,部分序言(主要是指非該書作者所寫的序言,如出版說明、譯者的話等)往往包含著對全書內容的概括性評價,便於閱讀者了解該書的優缺點。

後記具有與序言相類似的功能,同樣不可忽視。

(四)瀏覽壹章

掃讀壹章是真正介入壹本書的實質內容的開始。掃讀全章時,重點要抓住關鍵詞、摘要、標題、討論、圖表等具有代表性的內容。壹章的起首段和結尾段也是掃讀的重點,因為這兩端文字壹般均是概括性的信息,而掃讀的價值就在於:把握住全章的概括性內容,比如,主題、重點、邏輯結構等。

二、提問

把握住全章的概括性內容之後,就要將全章分成若幹節,對各節逐壹閱讀。

對壹節內容提出壹些有針對性的問題,以引導進壹步的細讀。試著將標題轉換成問題。如,標題是“學習的時間分配”,可轉換成問題“怎樣分配學習時間?”提出壹個個問題可以促使自己尋找答案。

細讀前的提問有兩個重要性。第壹,由標題轉化來的問題給了閱讀者壹個閱讀的目的,可幫助閱讀者了解作者的思路。第二,提問幫助閱讀者在細讀中篩選重要信息與次要信息。重要信息即資料中能回答問題的信息,次要信息即資料中不能回答問題的信息。

對於如何提問,我們將在後面的章節中詳細論述。

三、細讀

細讀是精讀的關鍵階段,精讀的效果如何,主要取決於這壹階段的收獲。細讀壹定不要貪多求快,須仔仔細細、認認真真地讀,壹個字、壹句話、乃至壹個標點都不要輕易放過,壹定要把其中的準確含義琢磨清楚,然後通過思索把作者的觀點和文中的實質內容“抓”出來。細讀時,要註意兩個工作:圈點畫線,邊註眉批。

(壹)圈點畫線

畫線既可以對提出的問題邊讀邊想以加強閱讀效果,也能為日後溫習提供記憶線索,因為溫習時,未必有時間再讀全文,但只須瞥壹個畫線部分就可記起內容的概略。很多人讀書時圈點畫線,卻不知道為什麽畫線,在什麽情形下畫線。畫線必須配合前文,聯系自己提出的問題,從文句中找答案。跟隨著作者在行文中對事理的陳述,隨時留意與答案有關的字句,並在出現的地方作壹點記號(但不要畫線),等壹段文字看完了,確定哪壹句話最能代表答案時,再畫線將它標記清楚。畫線使妳重新閱讀壹遍文字,從而加強記憶。

畫線在精不在多。很多閱讀者讀第壹句話就開始畫線,結果滿頁全是各色線。這樣做只是自我安慰,表示自己已經讀過了。這種畫線非但沒有效果,反而遮蓋了要點。

談到畫線技巧,還需註意兩點。第壹,重要而必須精讀的書,盡量自己購買,屬於自己的書才可圈點畫線。借來的書不能隨便畫線,最好用筆記本來代替。如果讀的是期刊上的論文,最好復印下來,然後在影印本上圈點畫線。第二,畫線用筆要選擇。壹般畫線多用紅筆,旨在與印刷的黑字相區別以引起註意。筆樣不宜太粗以免浸蓋文字。很多學生喜歡用彩色粗筆在文字上塗抹,以代替畫線,此法損及文字的清晰度,甚至再讀時有傷視力,不宜采用。

(二)邊註眉批

細讀的壹種常用技巧是在書頁邊緣寫邊註、作眉批。邊註眉批切忌抄書,文字也不宜多。邊註眉批為的是引起思考,可把原來標題的敘述句改成簡略的問句。比如,某節的標題是“社會變遷與婚姻問題”,當看到這個標題時,先不要立即讀下去,因為壹讀下去就容易被作者所牽引,使自己變得被動。這時候最好在標題旁邊空白處,把原標題轉化為數個問題,如:何謂社會變遷?為何變遷?何謂婚姻問題?社會變遷與婚姻問題有何關系?寫這些問題的時候,妳會自覺地提出個人的看法,同時也期待此書作者的答案。這樣做等於是閱讀者跟作者對話,對作者而言是壹種考驗,對閱讀者來說是壹種挑戰。

有了問題和個人的看法,即開始以尋找答案的心態閱讀。閱讀之後可能有幾種情況發生:壹是作者的見解與妳的看法相似,這時妳會有“英雄所見略同”的得意感覺,並提高閱讀的興趣與信心;二是作者的見解遠遠超越妳的見解,欣賞贊佩之余,妳的思想觀念也會受到啟發;三是作者的見解平淡無奇,或內容陳述有錯誤,這時妳就可給他壹定的批評。

(三)解答疑難

閱讀時,對閱讀內容難免有懷疑的地方。對這些疑點加 以標示與處理,也是精讀時應該註意的方面。

閱讀時遇到疑點,首先應該把問題標記出來,此後,可采用以下三種方式解決。

·查閱書末索引

看看在同書的其他章節內是否有詳細解釋。書末的索引有名詞與人名索引等多種。上述兩種索引分別將同壹名詞或同壹人名在本書內出現的地方(頁碼)都列在壹起。假如索引中只列出妳發現問題處的壹個頁碼,那就確定本書內找不到另外的解釋。

·與他人壹起探討

譬如,閱讀的時候是在老師講解之前,則須對懷疑的地方特別註意,也許經講授之後,疑問自然消失,如果不能消除懷疑,就需要與他人壹同探討。

·利用參考資料尋找答案

比如到圖書館,查閱同類性質或性質相近的其他專著。此外,還可以借助詞典、百科全書之類的資料,去尋找答案。

除借助外部資料進行思考外,閱讀者還可以聯系自己頭腦中的資料進行聯想思考。

壹些閱讀者在讀書時,總是壹口氣讀下去,從不停歇。但當他們合上書時,書裏的壹切,無論是事物、形象,還是思路、脈絡,似乎壹下子全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但好的閱讀者則不然,他們在閱讀時能充分地展開聯想,將閱讀內容與已有的知識、生活實踐聯系起來;將抽象的概念、原理與感性的形象的事物聯啄起來。所以他們在讀書時經常會停頓,壹會兒把目光從書上挪開,壹會兒又把目光重新挪回到書上。看似他們經常“走神”,其實他們正在展開“心騖八極,神遊萬仞”的聯想。由於豐富的聯想,對閱讀材料的思維加工自然也要深刻得多。這同時也促使他們進壹步乃至大大地提高閱讀效果。所以,閱讀時壹定要註意不能只是讀紙面上的內容,更要充分啟動思維,展開多方位的聯想,這樣才能有更多的收獲。

四、復述

復述是對閱讀物的進壹步理解、消化。在基本讀懂的基礎上,閱讀者須用自己的語言把所讀過的內容準確敘述出來。復述具有調節的作用,它可以幫助閱讀者將分散零碎的資料整理成系統的知識。

在壹節讀完之後,必須合上書本,自問自答,進行壹個完整的復述。可以借助本節中的關鍵詞、重要的圖表及公式等列出壹個簡單的復述提綱。壹般來說,壹個成功的復述應該達到如下標準。

1.能清楚地了解本節的主題是什麽。

2.能看出作者是從哪幾個層面來分析討論這個主題的。

3.能認識到每個層面中有哪些重要觀念(要點所在)。

4.能對本節的討論作出概要的結論。

五、總結

(壹)小結壹章

壹章通常就是壹個大主題,閱讀的單元是節,但各節讀完之後,印象仍是分散的。所以閱讀壹章完畢,必須小結。小結時,可以采用摘錄筆記,摘錄壹章中重要的概括性的原始材料。比如,可摘錄問題的論證和結論,也可摘錄主要問題、中心思想、重要公式圖表、實驗程序和方法等。

小結壹章有兩個價值。第壹,小結是對壹章的主體脈絡的再次溫習,可以幫助閱讀者記憶這壹章的內容。第二,再次回憶這壹章的內容時,小結是壹個相當有效的線索。

(二)總結全書

閱讀壹本書就是循環執行第二步到第四步的過程,但壹本書閱讀完畢,還需再做壹個工作:總結全書。惟有此,才能實現書本的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的螺旋上升。

所謂由薄到厚,就是要求閱讀者在讀書時多思考、多發問。對壹些重點知識反復思考,將心得體會、疑問或評論、註解和補充參考材料、筆記等放在壹起,就會明顯感到書更厚了。這種由薄到厚的過程,既是不斷發問的過程,也是對材料不斷進行理解加工的過程。華羅庚曾說過: “無論是讀壹本書,還是壹本書的某壹章節,首先應該不只看到書面上,而且還應該看到書背後的東西。這就是說,對書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不僅應該記住它的結論,懂得它的道理,而且還應該設想壹下人家是怎樣想出來的,經過多少曲折,攻破多少關隘,才得出這個結論的。而且還不妨進壹步設想壹下,如果書本上還沒有作出結論,我自己設身處地,應該怎樣去得出這個結論?”

所謂由厚到薄的過程,就是把握書的要點,掌握精神實質的過程。厚厚的壹本書,讀懂了,理解了,抓住了重點和中心內容,精神實質和重點僅用不多的語言就能表達出來,妳就會感到書變薄了。華羅庚說:“如果說前壹步的工作可以叫‘肢解’的工作,那麽,第二步我們就需要做‘綜合’的工作。”這就是說,在對書中每壹個問題都經過細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後,就需要進壹步把全書各部分內容串連起來理解,加以融會貫通,從而弄清楚什麽是書中的主要問題,以及各個問題之間的關系。這樣我們就能抓住統帥全書的基本線索,貫穿全書的精神實質……當我們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了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以後,就會感到書本變薄了。這並不是學的知識少了,而是把知識消化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

可以借助各種筆記,如提要筆記、心得筆記,總結全書,以實現由厚到薄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