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善於決策、精於決策的人物,但是他那經天緯地之才並非是毫無底蘊的即興之作。他善於夜觀天象,料事如神等,這壹切對於現代人類來說,人們更多註意的是,諸葛亮的每次正確決策,都是建立在充分、準確、及時地掌握客觀情況的基礎上。在許多次戰鬥之前,他或者派出“細作”、“探子”,或者利用降將俘兵,或者親歷實地調查敵方兵力部署,探聽敵方將領的素質、本領、心理,觀察地勢地形,然後制定有利的作戰方案,從而擊敗敵人。赤壁大戰前夕,正是在曹操南下荊州的過程中,經歷了和曹軍幾次戰爭的實踐,他才準確地把握了敵我雙方的長處和弱點,因而做出了曹操必敗的正確預見。隆中決策之所以對天下大事分析得精辟而中肯,其中凝結了諸葛亮巨大而長期的勞動。胸懷大誌而暫隱山林的諸葛亮,從各個方面搜集信息,了解社會、政治、軍事的種種動向。他平時刻苦讀書,而且讀書方法是“獨觀其大略”因而涉獵較廣,領悟較深。他註意交際,潁州的石廣元,博陵的崔州平,汝南的徐庶和孟公威,都是他過從甚密的朋友。經過他們,他又與號稱“鳳雛”的龐統,道號水鏡的司馬徽相交。其兄諸葛瑾在東吳參與朝政機密,其弟諸葛均、嶽父黃承彥都是博學多識、思想敏銳的非常人物。諸葛亮與這些人或書信來往,或聚首暢談,形成了壹個如現代所雲的情報網絡。有誌於天下的諸葛亮,則正是這個網絡的高級貯存、處理中心。諸葛亮還十分喜好雲遊,借以勘察山川地理、關梁扼塞,了解風俗民情、氣候物產等。因而,諸葛亮未出茅廬是假,已知天下卻是真。這不是什麽先知先覺,正是反映了認識來源於實踐的認識論真理。當徐庶揮淚別離劉備,徑直至臥龍崗懇請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時,諸葛亮雖然表面推辭,其實是要做進壹步的調查研究。此後壹段時間,他連日雲遊不歸以至劉備、關羽、張飛兩顧茅廬未果。他要進壹步補充最新的信息,要反復思酌斡旋天地的大計。當他高臥草堂等待劉備、關羽、張飛第三次到來時,他那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已經是勾劃完整成竹在胸了。否則,那西川五十四州掛圖從何而來?諸葛亮又怎能如數家珍似地笑指其中?他又怎能剛剛出山到了新野,就向劉備提出了他的第壹條重要建議:“曹操於冀州作玄武池以練水兵,必有侵江南之意。可密令人過江探聽虛實。 因此,決策不是對信息資料的簡單匯總,而是要實現認識的飛躍,它需要在科學方法的指導下,對客觀情況進行分析綜合。這種分析應該遵循以下壹些原則。以上事例說明,在分析研究已有的信息情報時,唯全面系統才能不失於偏頗;唯註意比較,才能揭示差別和矛盾,突出雙方的優勢和劣勢,降低各種因素的不確定度,提高預測的精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