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廬江的土地在春秋時屬於蜀國,在戰國時屬於楚國,在秦朝時屬於亦舒,在漢朝時屬於淑賢。廬江縣建立於西漢初年。“廬江縣”的名稱始於隋代(《隋書地理》),另壹個始於南朝(《太平玉環記》)。兩種理論的時間差只有幾十年。廬江縣成立後,在隸屬關系和地域上都發生了很多變化。
廬江縣在春秋時期屬於蜀國,徐人取蜀後,成為楚國。
秦朝先屬九江郡,後屬衡山郡。
漢代為蜀郡,起初屬淮南衡山郡,後屬衡山郡、衡山縣。梁武帝元壽二年(前121),江南南部的廬江郡廢棄,新廬江郡位於恒山之東、九江郡之南,蜀郡屬廬江郡。
三國時期分為吳廬江郡(治安徽)和魏廬江郡(治陽泉)。
晉朝,仍屬蜀郡,屬禹州廬江郡(治陽泉)。
南北朝時,督元年(502),設襄州,改蜀郡為錢,治廬江郡。
隋朝開元年(581),廬江郡設廬州,遷廬州於合肥。大業三年(607),廬州改為廬江郡,州縣政府遷至合肥。為了保留舊名,舊政府改為廬江縣。
唐朝開元二十三年(735),舒城縣分合肥、廬江。
宋代在廬江、潮縣設立武威郡。
到了元朝,縣城還是沿著舊疆域。
明代屬瀘州府;崇禎八年(1635),農民起義軍何壹龍、馬守英從潮縣越過盛家橋,攻克潞城。崇禎十五年(1642),張再次攻克潞城。
清朝順治二年(1645),屬江南局書記瀘州府。順治十八年(1661),屬江南左政使瀘州府;康熙六年(1667),左大臣改安徽大臣,廬江郡屬安陸滁河路廬州府。
民國元年(1912),廬江縣直轄安徽省;民國三年(1914)至民國十七年(1928)遷居安徽安慶路;民國二十壹年(1932),廬江縣調任安徽省第二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在蕪湖);民國二十七年(1938)七月改為五區(在含山);民國二十七年(1938)六月改為三區,10(署駐李荒、廬江、桐城);民國二十九年(1940),屬壹區(機構先後駐桐城、太湖、懷寧);民國三十六年(1947)改為九區(專設潮縣),5438年6月+2月,將路南磚橋至大武口壹帶劃為桐廬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八月,湖西縣位於巢湖南岸潞河北部。民國三十八年(1949)四月、七月先後廢桐廬、湖西兩縣。
建國後,先屬皖北行署巢湖地區;1952,屬於安徽省蕪湖地區;1958年7月,劃入六安特區;1965年7月,巢湖地區復置,廬江劃歸巢湖地區;2011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巢湖市,廬江縣劃歸合肥市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