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名大辭典》、《福建通誌》、《永泰縣誌》、《閩清縣誌》、《杜敏別集》、《夷堅誌》、《遊觀紀文》等都對張生仁的生平有類似的描述:“張生仁,永福(永泰)人,作酬鋤。我對書不熟,突然在寫字,我是個和尚。大部分的字都是用他的左手寫的,或者是用他完整的手指寫的……”此後,張輾轉於本市及周邊縣的閩清、尤溪、德化、永春、莆田、仙遊等地。當時南宋政府腐敗,社會混亂,到處出現鬼怪(稱吳彤鬼),危害人民。張見此情景,大顯神威,驅魔除惡,懲惡揚善,解救百姓於水火之中。漢人流傳的《賢者傳咒》詳細描述了其事跡:紹興丁醜年,賢者“十九歲赴尤溪,集資建橋亭”;桂四年,“重修建寧水西橋”,恰逢漳州大旱。“聖人壹瞬間寫了法,壹瞬間下了傾盆大雨”;紹興年午,閩清大旱,聖人“引牛斷水,割穿灌溉旱田”;在惜春戊戌變法那壹年,尤溪“使百姓患瘟疫”,聖人“尋草藥救病民”。張聖仁對邪靈更是惡有惡報,始終懷揣著拯救人民、拯救世界的誌向。紹興的秋天,德化流氓橫行,聖人神通廣大,降服了這“五鬼”,讓百姓過上了健康的生活。聖人每次周遊世界,都宣揚“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道家因果道理。路坎坷,拔劍斬妖;遇幹旱,挖渠引花蜜;遇有生病的人,找草藥治病,做好事,層出不窮。惜春十年(1183),聖人遊歷於閩清十四都金沙,取得佳績。他坐在九龍潭的巨石上,升天了。45歲的時候。村民們用自己的身體雕像建造金沙廳來祭拜,這是張勝軍的“祠堂”;當時永福人建了壹座方壺廟,以其頭像祭拜,稱為“母廟”。枋湖寺位於盤古鄉雁石峰懸崖下,占地3000多平方米,氣勢雄偉,綠樹成蔭,翠竹環繞,環境幽靜。它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並成為壹個旅遊景點。
張勝軍的大恩大德到處傳頌,人人敬仰。人們把他視為保護環境的神,建造雕像和寺廟來崇拜他。張勝軍的信仰文化傳到了八閩,臺灣省的臺北、宜蘭、新竹、臺中、彰化、雲林、高雄都有寺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