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惠慷慨”就是廣施善心。
摘自原文:
文王任九年,暮春時,召太子曰:“唉!我老了,我對妳說話。我所保護的,我所保留並傳遞給我的孩子的。我賢惠大方,忠誠有愛,我是壹個紳士。不為驕,不為奢,不為美,包括柱子,為民所愛。
山林淡季,妳不舉斧,妳就能長成壹株植物,河流淡季,妳就能長成壹條魚壹只龜。別擔心鹿,別下蛋,長成鳥獸。釣魚及時,孩子不死,馬不奔馳,土不流失。土壤可以作為壹種材料,但它可以儲存和潤濕。不是五谷樹的蘆葦,沙礫不能當糧食。樹的葛藤認為它是用來做材料的。
翻譯:
文王上任九年,春末三月,文王在濠井,警告太子姬發:“哎呀,我老了。我告訴妳我保留什麽,我代表什麽,妳把它傳給妳的孩子。我廣施善心、忠義、仁愛,這是君主的行為。不做驕奢淫逸之事,不做過於浪費之事,不貪美色,刮柱不雕,蓋茅草屋頂,愛惜開支為民。”
“山到時節不舉斧,以達草木之生長;少於江湖;無漁網季節實現魚和龜的生長;不吃鳥蛋,不吃幼小動物,實現鳥獸的成長。打獵是有季節的,不要殺小羊或者懷孕的羊。小牛不拉車,小馬不趕不跑。土地不失其應有之地,萬物不失其本性,世界不失其季節。粘土可以做制陶的模型,木材也可以省。如果低濕地不能種糧食,就種竹子、蘆葦、水蔥、香蒲;如果在沙礫上種不了糧食,就種葛藤和樹來織葛布,當木材用。"
擴展數據
《逸周書》是中國古代歷史文獻的匯編,主要記載了從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王乘、康王、旺姆、王理到王靜的時事。
《易》原名,晉稱,《隋書經籍誌》誤稱紀忠(其實不是紀忠寫的)。相傳孔子刪文數百篇,故不入六經。是壹部在周內宣誓辭職的敘事歷史書。
這本書有10卷,70篇文字,其敘事始於周聞、武王,止於春秋末期的靈王、景王。
內容復雜,風格不同,性質不同。比如前三篇都是以王老師的口吻講政牧之道;第五篇和11講的是救荒的措施和制度;第6 ~ 10條都是軍事俗語;30 ~ 50篇,主要講伐木;51和52條與天文歷法等等有關。
其中許多事實可以與《史記》、《禮記》、《李周》等古籍中的記載相互印證。如周武王在尹柯的《候太白》和周公在杜毅、左洛修建洛邑,都是研究周朝歷史的重要史料。
百度百科-逸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