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與中國隔海相望,相互往來肇始於漢代,甚至更早。在此過程中,中國除物質文明的贈予,還對日本進行了大量文化輸出,其中代表東方人文精神的中國繪畫藝術在日本江戶時代受到追捧,影響深遠。如此跨地域、跨文化的傳播所產生的廣泛影響,從根本上離不開當時中國處於極盛狀態下的印刷出版業的支持,先進的印刷工藝為圖像出版提供了技術支持。
在還未出現照相技術的當時,中國傳統手工畫通過木刻印刷以畫譜形式由海上傳入日本,逐漸走向大眾。這對當時無法輕易看到中國畫原作的日本繪畫藝術家而言,無疑是非常珍貴的學習機會。因此,18—19世紀,中國畫譜在日本的受容,直接影響了日本繪畫類書籍的編撰與出版。
最初,明清畫譜經由商人競拍買得後,大部分流入京都、大阪與江戶這三個城市的書店。在這些書店之中的被稱為“唐本屋”的書店為了滿足更多的市場需求,便開始對這些書籍重新進行雕版並覆刻。江戶日本在接納明清畫譜之後的第壹個階段,幾乎都是對原版進行覆刻,或在不改動原有內容的基礎上增加翻譯或是註釋,以方便日本讀者理解並欣賞。經由日本制作新雕版來覆刻的中國畫譜,通常被稱作“和刻本”。由於居留在日本的中國刻工的技藝傳播,和刻本的質量並不比原版遜色,這也為江戶時代日本繪畫藝術家出版繪畫書籍提供了技術支持。
明清畫譜對江戶繪畫藝術家出版繪畫書籍所產生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壹,畫譜內容的借鑒;第二,從單色印刷向彩色印刷的支術革新。這其中,受明清畫譜內容影響的至少有橘守國與大岡春蔔兩位藝術家。由橘守國編撰出版的《繪本通寶誌》,對中國論著中關於山水畫的原理進行了總結與提煉,並根據《芥子園畫傳》由單體練習到組合場景的教學程序進行了內容安排。這部著作的開頭便對應了《芥子園畫傳》的教學觀點,著作最後以三幅畫作為收尾,分別為“徑山寺雪中景”“暮景”以及我國元代畫家高然暉的“雪中重山”,畫中所繪均為中國景色。
明清畫譜在內容排版、印刷技藝等方面直接影響了日本繪畫書籍的出版。日本繪畫書籍以明清畫譜為源本,對內容進行精簡縮略,重新編排順序,並在雕版印刷的基礎上逐漸向彩色套印進行探索,從而賦予繪畫出版物更高的欣賞價值,以此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
綜上所述,明清畫譜對江戶日本繪畫書籍的出版是壹種範例式的呈現,不僅為書籍排版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制定了圖式規範,而且在理論美術、詩歌欣賞和審美情趣等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