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校勘完畢,壹般需要撰寫壹篇點校說明,向讀者介紹該書的基本概況、校勘的依據和出校的原則及對校文的處理情況等內容,便於讀者閱讀與利用。點校說明的位置,可置於書前,亦可放於書後。放於書前者,壹般稱點校說明,或名凡例、敘言、前言;置於書後者,壹般稱校後記,或名跋。從其篇幅長短而言,書於前者宜短,書於後者可長。若書中校註兼備者,則多稱校註說明或校註後記。
點校說明的撰寫,應做到條理清楚,簡明扼要。壹篇完整的點校說明,應包括以下內容:①作者生平簡介;②著作年代、流傳情況、學術思想及對後世的影響;③版本源流系統;④底本和校本的選擇及各本中存在的主要問題;⑤校勘本書引用的資料及汲取前人的校勘成果;⑥校勘體例和原則,包括對錯誤性異文、非錯誤性異文、難以判定是非的異文的處理方式;⑦其他方面,如版本簡稱或引書簡稱等。上述各項內容,根據所校古籍的具體情況不同,可詳可略。
校後記的內容,亦應包括作者生平、成書年代、流傳情況、版本源流、學術評價、社會影響等情況。其篇幅長短不壹,短者可數百字至幾千字,長者可達數萬字。如《諸病源候論校註》、《黃帝內經素問校註》、《針灸甲乙校註》等書,不僅前有校註說明,而且後有校註後記。其校註後記的篇幅均較校註說明長。其中張燦玾教授為《針灸甲乙經校註》撰寫的校註後記長達5萬余字。內容包括:①《甲乙經》作者生平及成書年代,②《甲乙經》的名稱及卷數,③《甲乙經》版本源流及現存本壹般情況,④《甲乙經》主要內容及體例結構,⑤對林億等新校正基本情況的解析,⑥《甲乙經》的主要貢獻及對後世的影響,⑦歷代整理研究《甲乙經》概況,⑧本次整理的幾點說明,⑨本次中醫古籍整理緣起與工作概況等,內容翔實,學術價值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