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醒心亭記曾鞏文言文翻譯

醒心亭記曾鞏文言文翻譯

1. 曾鞏的《醒心亭記》翻譯

以下是全文翻譯: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邊,歐陽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築涼亭叫“豐樂亭”,自己寫了壹篇豐樂亭記,來說明豐樂亭名稱的由來。之後又徑直在豐樂亭往東幾百步,找到山勢高的地方,建築涼亭叫“醒心亭”,並且請我為它寫壹篇記事。

只要歐陽公和賓客來遊玩,壹定會到豐樂亭飲酒。有人喝醉並且勞累了,就壹定會到醒心亭觀望風景,看到群山環繞,白雲山嵐水氣滋生蔓延,壹望無際的曠野,花草樹木茂盛,山泉巖石秀麗,讓他們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覺,他們的心也因驚奇而醒來,甚至久待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據這樣的事形成的原因為它取名“醒心亭”,這是取自韓愈《北湖》壹詩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說擅長從山泉之間獲得樂趣,而且給它們取名來顯示它們的實際情況,又是更擅長的了!

雖然如此,歐陽公的快樂,我能形容。我們的國君在上能寬大化民,不用刑罰,我們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沒有怨恨,天下的求學的人都賢德有才能,邊遠地區鳥獸草木生長都適當合宜,這才是歐陽修的快樂。而只是在壹座山的角落、壹池泉水的旁邊,難道是歐陽公的快樂嗎?這其實是歐陽公用來在這裏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歐陽公的賢德,韓愈死後的數百年才有。現在與他同遊的賓客都還不知道歐陽公的難得。以後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歐陽公的為人,來參觀他的遺跡,想要見他壹面,卻有沒辦法再見到的感嘆(或說有比不上他的感嘆),然後才知道歐陽公的難得。所以凡是與他在這裏同遊的人,難道可以不感到歡喜、幸運嗎?而我又可以借著文章寄托名聲在他的文章之後,難道可以不感到歡喜、幸運嗎!

宋仁宗慶歷七年八月十五日記。

簡要簡析 第1段 簡單敘述歐陽修修建“醒心亭”的原因及囑托自己為它作記。先介紹醒心亭的地理位置,“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然後說明修建的時間,是歐陽修被貶官,在滁州任知州的第二年即1046年,先修建了“豐樂”亭,繼而又在“豐樂”亭的東邊幾百步的地方修建了“醒心”亭。 第2段 介紹歐陽修來醒心亭遊覽的情景以及醒心亭命名的緣由。歐陽修和州裏的賓客們到這裏來遊覽,便壹定要去豐樂亭飲酒。而後壹定要登上醒心亭醒酒。作者以洗凍的語言,敘寫到醒心亭醒酒,登高遠眺“群山之相環,雲煙之相滋,曠野之無窮,草樹眾而泉石嘉”,令人耳目皆新。 第3段 贊揚歐陽修遠大的政治抱負和憂國憂民的儒家仁政理想。這壹段是全文的重點,作者著力稱揚的是歐陽公的儒家的關註社會民生的精神。“壹山之隅,壹泉之旁,豈公樂哉?”公所以寄意於釀心亭者,乃是更遠大宏闊的政治抱負:“吾君優遊而無不於上,吾民給足而無憾於天下,天下學者皆為材且良,夷狄鳥獸草木之生者背得其宜”。在曾鞏看來,這才是歐陽修的真樂所在,“醒心”所在。而這樣的偉大人格,在曾鞏看來,除韓愈能與之比肩,可謂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了:“若公之賢,韓子歿數百年,而始有之。……後百千年,有慕公之為人,而覽公之跡,思欲見之,有不可及之嘆,然後知公之難遇也。”醒心亭寄寓的是歐陽修憂國憂民的儒家仁政理想,加上歐陽修對曾鞏有知遇之恩(正因為有他的舉薦,才使曾鞏的才能得到彰顯,成為“唐宋八大家”之壹),所以曾鞏借此熱情昭示歐陽之賢德,以醒世人,並為自己能因受命作醒心事記而“托名於公文之次”,而感到“喜且幸”之甚。

2. 醒心亭記 曾鞏 翻譯

涯:旁邊。

滋生:滋生蔓延。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邊,歐陽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築涼亭叫“豐樂亭”,自己寫了壹篇豐樂亭記,來說明豐樂亭名稱的由來。之後又徑直在豐樂亭往東幾百步,找到山勢高的地方,建築涼亭叫“醒心亭”,並且請我為它寫壹篇記事。

只要歐陽公和賓客來遊玩,壹定會到豐樂亭飲酒。有人喝醉並且勞累了,就壹定會到醒心亭觀望風景,看到群山環繞,白雲山嵐水氣滋生蔓延,壹望無際的曠野,花草樹木茂盛,山泉巖石秀麗,讓他們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覺,他們的心也因驚奇而醒來,甚至久待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據這樣的事形成的原因為它取名“醒心亭”,這是取自韓愈《北湖》壹詩的句子。唉!他真可以說擅長從山泉之間獲得樂趣,而且給它們取名來顯示它們的實際情況,又是更擅長的了!

雖然如此,歐陽公的快樂,我能形容。我們的國君在上能寬大化民,不用刑罰,我們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沒有怨恨,天下的求學的人都賢德有才能,邊遠地區鳥獸草木生長都適當合宜,這才是歐陽修的快樂。而只是在壹座山的角落、壹池泉水的旁邊,難道是歐陽公的快樂嗎?這其實是歐陽公用來在這裏寄寓他的理想呀。

像歐陽公的賢德,韓愈死後的數百年才有。現在與他同遊的賓客都還不知道歐陽公的難得。以後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歐陽公的為人,來參觀他的遺跡,想要見他壹面,卻有沒辦法再見到的感嘆(或說有比不上他的感嘆),然後才知道歐陽公的難得。所以凡是與他在這裏同遊的人,難道可以不感到歡喜、幸運嗎?而我又可以借著文章寄托名聲在他的文章之後,難道可以不感到歡喜、幸運嗎!

3. 《醒心亭記》翻譯

《醒心亭記》是北宋文學家曾鞏所作的壹篇散文。

譯文: 在滁州的西南面,壹泓泉水的旁邊,歐陽公任知州的第二年,建造了壹個名叫“豐樂”的亭子,並親自作記,以表明這個名稱的由來。不久以後,又在豐樂亭的東面幾百步,找到壹個山勢較高的地方,建造了壹個叫“醒心”的亭子,讓我作記。

每逢歐陽公與州裏的賓客們到這裏遊覽,就肯定要到豐樂亭喝酒。有時喝醉了,就壹定要登上醒心亭眺望。

那裏群山環抱、雲霧相生、曠野無垠、草木茂盛、泉水嘉美,所見到的美景使人眼花繚亂.所聽到的泉聲使人為之壹振。於是心胸頓覺清爽、灑脫而酒醒,更想久留而不返回了。

所以就根據這個緣故給亭命名為“醒心亭”,是取自韓退之的《北湖》詩。啊!這大概可以稱得上是善於在山水之間尋找快樂,又用所見到的美景來給它命名吧.這就更有水平了。

盡管這樣,我是能夠說出歐陽公真正的快樂的。我們的皇帝在上悠然自得,無為清靜;我們的百姓在下豐衣足食,心無不滿;天下的學者都能成為良材;四方的少數民族以及鳥獸草木等生物都各得其宜。

這才是歐陽公真正的快樂啊!壹個山角落,壹汪清泉水,哪裏會是歐陽公的快樂所在呢?他只不過是在這裏寄托他的感想啊! 像歐陽公這樣的賢人,韓愈死後幾百年才產生壹個。今天和他同遊的賓客還不知道歐陽公那樣的賢人是很難遇到的。

千百年後,有人仰慕歐陽公的為人,瞻仰他的遺跡,而想要見他的人,就會因沒有與他同時代而感嘆。到那時,才知道遇到歐陽公真難。

如此說來,凡是現在與歐陽公同遊的人,能不感到歡喜和幸運嗎?而我曾鞏又能夠用這篇文章托名在歐陽公文章的後面,又能不歡喜和慶幸嗎? 宋仁宗慶歷七年八月十五日記。

4. 醒心亭記 翻譯翻譯啊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歐陽公作州之二年,構亭曰“豐樂”,自為記,以見其名義。

既又直豐樂之東,幾百步,得山之高,構亭曰“醒心”,使鞏記之。 凡公與州賓客者遊焉,則必即豐樂以飲。

或醉且勞矣,則必即醒心而望,以見夫群山相環,雲煙之相滋,曠野之無窮,草樹眾而泉石嘉,使目新科其所睹,耳新科其所聞,則其心灑然而醒,更欲久而忘歸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氣而為名,取韓子退之《北湖》之詩去。噫!其可謂善取樂於山泉之間矣。

雖然,公之作樂,吾能言之,吾君優遊而無為於上,吾民給足而無憾於下。天下之學者,皆為才且良;夷狄鳥獸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

公東也,壹山之隅,壹泉之旁,豈公樂哉?乃公所寄意於此也。 若公之賢,韓子歿數百年而始有之。

今同遊之賓客,尚未知公之難遇也。後百千年,有慕公之為人,而覽公之跡,思欲見之,有不可及之嘆,然後知公之難遇也。

則凡同遊於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歟!而鞏也,又得以文詞托名於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歟! 慶歷七年八月十五日記。.。

5. 《醒心亭記》譯文

第1段:寫秋夜泛舟的快樂。

作者先交代了泛舟的時間、地點,接著就描繪了由清風、白露、月色和水光交織成的江上美景。作者置身在這充滿詩情畫意的境界中,飲酒誦詩,聽憑壹葉扁舟在遼闊的江面上漂浮,感到自己像傳說中的神仙壹樣羽化飛升,遺世獨立,完全解脫了。

第2段:寫飲酒唱歌,由歡樂轉為悲哀。“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壹方”。

“美人”可以說是作者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美人”在哪裏?在天的壹方,是那麽遙遠,不可把捉,悵然失意之情寓於文中。

“客”“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悲哀淒涼的簫聲,是作者此時此刻心境的寫照。第3段:借主客問答,寫人生無常的悵惘。

“客”從赤壁的月夜,想到曹操的詩,想到赤壁鏖戰。所有這些,都成往事,隨著時光的流逝,英雄業績也早已煙消雲散了!“壹世英雄”尚且如此,何況我們這些“侶魚蝦而友鏖鹿”的平常人呢。

我們這些人還不是如同天地之間的蜉蝣、滄海這中的壹粟嗎?江水滔滔,無窮無盡,人生短促,須臾便逝;挾飛仙遨遊,抱明月長終,那不過是幻想!這真是人生沒法消解的莫大悲哀!到這裏,第1段所表現的歡樂情緒,已被沈重的哀愁吞噬了。第4段:寫作者用曠達樂觀的言辭消釋了“主”與“客”的哀愁。

作者以眼前的水和月為例,說明客觀存在的壹切事物有變的壹面,也有不變的壹面:水在流逝,月有盈虛,是變;可水流逝而不竭,月盈虛而常在,又是未嘗變。倘若從不變的壹面來看,物與我都有永恒不滅之境,又何必羨慕長江的無窮,哀痛人生的短促呢?再說,人們的悲哀愁苦,往往來自欲念的不能滿足,如果克制欲念,擴大胸懷,那麽江山風聲,山間月色,陶醉大自然的懷抱,會有說不盡有受用。

作者面對美妙理想與可悲現實的矛盾,用超然的態度安慰自我,以大自然之樂來解脫精神上的苦悶。第5段:寫“主”“客”轉悲為樂,重新開懷暢飲,及至醉臥舟中,不覺天色已亮。

這篇賦曲折完美地表達了作者當時復雜的心情。作者是有理想、有熱情、有才幹的人,但他遭到壓抑和排擠,想施展自己的抱負而不可得,不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委屈和哀愁。

月夜泛舟,自然景色吸引住了他,使他暫時忘卻了冷酷的現實,產生了“羽化登仙”的幻覺。但當他酒酣耳熱,扣舷而歌時,思緒又回到現實,產生壹種悵望天涯、托身無地的茫然之感。

這種茫然之感從他的歌辭裏隱隱透露出來。等到同遊客人受到他歌聲的感染吹奏出淒涼哀怨的簫聲時,他就真的愀然生悲。

客人的壹番吐訴,正是作者的真實思想感情。光陰很快消逝,生命這樣短促,要建功立業不可能,要羽化成仙是幻想。

作者就是這樣觸景生情,而且深深陷在矛盾和痛苦中了。但作者接著用對於宇宙人生的壹種感悟把自己從矛盾痛苦中拯救出來。

那壹番話,表現他胸懷的博大,眼光的高遠,態度的超越;表現他對個性自由解放的追求,對功名利祿的蔑視;表現他潔身自好、不願茍合的誌趣和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積極樂觀精神。就是這種態度、誌趣和精神,使他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沒有摔倒,即使在政治上最為失意的時候也未流於消極頹廢。

6. 醒心亭記(節選)曾鞏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歐陽公作州①之二

(1)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題,重點在於文言實詞的積累,同時也可以借助整個句子的意思來判斷.①泉水的旁邊.涯:水邊,邊上.②所以根據這樣的事為它取名“醒心亭”.故:所以.③空曠的原野無窮無盡.窮:盡.④壹座山的角落.隅:角落.(2)本題考查句子節奏的停頓.壹般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謂語和賓語之間、修飾語和中心語之間.句子翻譯為“他真可以說擅長從山泉之間獲得樂趣”.句子停頓為:其可謂/善取樂/於山泉之間(3)本題考查的是理解並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壹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後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並按現代漢語的規範,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此句中重點的詞有:灑然:吃驚的樣子;久:久留.句子翻譯為:他們的心也因驚奇而(忽然)醒來,甚至久留而忘了回去(4)本題考查篩選文章信息、歸納文章內容的能力.《醉心亭記》以“醒”貫穿全文,與《醉翁亭記》壹樣,都表現了“山水之樂”“與民同樂”的思想.歐陽修遭貶,但仍然修建“醒心亭”來告誡自己,盛世不忘憂,顯示了“灑然而醒”的政治家風範.答案:(1)①水邊,邊上②所以 ③盡 ④角落(2)其可謂/善取樂/於山泉之間(3)他們的心也因驚奇而(忽然)醒來,甚至久留而忘了回去(4)醒 山水之樂 灑然而醒。

7. 急求《醒心亭記》翻譯

在滁州的西南方,泉水的旁邊,歐陽公出任知州的第二年,建築涼亭叫“豐樂亭”,自己寫了壹篇豐樂亭記,來說明豐樂亭名稱的由來。

之後又徑直在豐樂亭往東幾百步,找到山勢高的地方,建築涼亭叫“醒心亭”,並且請我為它寫壹篇記事。只要歐陽公和賓客來遊玩,壹定會到豐樂亭飲酒。

有人喝醉並且勞累了,就壹定會到醒心亭觀望風景,看到群山環繞,白雲山嵐水氣滋生蔓延,壹望無際的曠野,花草樹木茂盛,山泉巖石秀麗,讓他們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都有清新的感覺,他們的心也因驚奇而醒來,甚至久待而忘了回去。所以根據這樣的事形成的原因為它取名“醒心亭”,這是取自韓愈《北湖》壹詩的句子。

唉!他真可以說擅長從山泉之間獲得樂趣,而且給它們取名來顯示它們的實際情況,又是更擅長的了!雖然如此,歐陽公的快樂,我能形容。我們的國君在上能寬大化民,不用刑罰,我們的人民在下生活充裕,沒有怨恨,天下的求學的人都賢德有才能,邊遠地區鳥獸草木生長都適當合宜,這才是歐陽修的快樂。

而只是在壹座山的角落、壹池泉水的旁邊,難道是歐陽公的快樂嗎?這其實是歐陽公用來在這裏寄寓他的理想呀。像歐陽公的賢德,韓愈死後的數百年才有。

現在與他同遊的賓客都還不知道歐陽公的難得。以後的百千年,有人仰慕歐陽公的為人,來參觀他的遺跡,想要見他壹面,卻有沒辦法再見到的感嘆(或說有比不上他的感嘆),然後才知道歐陽公的難得。

所以凡是與他在這裏同遊的人,難道可以不感到歡喜、幸運嗎?而我又可以借著文章寄托名聲在他的文章之後,難道可以不感到歡喜、幸運嗎!宋仁宗慶歷七年八月十五日記。

8. 有關醒心亭記(曾鞏)的作者背景與譯文

曾鞏(1019-1083),字子固。

南豐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壹。

幼年聰慧,十二歲作《六論》,壹揮而就,言簡意賅,氣勢雄渾,得到歐陽修的贊賞,從此名聞四方。青年時,多次外遊,和王安石友善,常有詩文往來,並將安石推薦給歐陽修。

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後,調任太平州司法參軍。 翌年,召回京師,編校史館書籍,遷館閣校勘、集賢校理。

熙寧二年(1079)先後在齊、襄、洪、福、明、毫等州任知州,守正不阿,頗有政聲。元豐三年,徙知滄州,過京師,神宗召見時,他提出節約為理財之要,頗得神宗賞識,留三班院供事。

元豐四年,神宗以其精於史學,委任史館修撰,編纂五朝史綱,未成。 元豐五年,拜中書舍人。

次年卒於江寧府。理宗時追謚文定。

著有《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元豐類稿》四十卷、《隆平集》三十卷。 曾鞏的思想屬儒學體系,他贊同孔孟的哲學觀點,強調“仁”和“致誠”,認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虛心自省、正誠修身就能認識世界和主宰世界。

在政治上他反對兼並政策,主張發展農業和廣開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時,總是以“仁”為懷,“除其奸強,而振其弛壞;去其疾苦,而撫其善良。”

(《齊州雜詩序》)由於他思想有壹定局限性,因此,對王安石變法有些看法不同。他認為法愈密,則弊愈多。

但是曾鞏也不主張死守成法,他對在位者的因循茍且表示不滿,提出“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壹”(《戰國策目錄序》)的觀點。 主張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對法制作必要的改革。

在行動上,他能夠維護新法,在齊州為官時,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樂業。 曾鞏的散文創作成就很高,慢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加者。

他師承司馬遷、韓愈和歐陽修,主張“文以明道”,把歐陽修的“事信、言文”觀點推廣到史傳文學和碑銘文字上。 他在《南齊書目錄序》中說:“古之所謂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萬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適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難顯之情,然後其任可得而稱也。”

他強調只有“蓄道德能文章者”,才足以發難顯之情,寫“明道”之文。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見稱。

《宋史》本傳說他“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壹家”。他的議論性散文,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卓然自立,分析辨難,不露鋒芒。

《唐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援古事以證辯,論得失而重理,語言婉曲流暢,節奏舒緩不迫,可與歐陽修的《朋黨論》媲美。 他的記敘性散文,記事翔實而有情致,論理切題而又生動。

著名的《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記》熔記事、議論、抒情於壹爐,深刻有力,通情達理。他的書、序和銘也是很好的散文。

《寄歐陽舍人書》和《上福州執政書》歷來被譽為書簡範文。敘事委婉深沈,語言簡潔凝煉,結構十分嚴謹。

《戰國策目錄序》論辯入理,氣勢磅礴,極為時人所推崇。當西昆體盛行時,他和歐陽修等人的散文,壹掃雕琢堆砌之風,專趨平易自然。

王安石曾贊嘆說:“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漢星之鬥。”(《贈曾子固》)蘇軾也說:“醉翁門下士,雜從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 曾鞏也擅長寫詩,有四百余首傳世。其詩或雄渾瑰偉,或委婉超逸,無不含義深刻,妙趣橫生。

五古《追租》,描繪了“今歲九夏旱,赤日萬裏灼”,“計雖賣強壯,勢不旭弱”的慘狀,發出“暴吏體宜除,浮費義可削”的呼聲,與王安石的《兼並》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絕句《西樓》、《城南》,清新雋永,具有王安石晚年詩作的風致。

他的詠物詩多數富有新意,如《詠柳》詩:“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以柳樹隱喻奸臣和邪惡勢力,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別開生面。曾鞏的詩作,格調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詩言文言理的通病,又為其文名所掩,故不甚為人們所註意。

後人有曾鞏能文不能詩之說,其實不是不公正的。 曾鞏壹生整理古籍、編校史書,也很有成就。

《戰國策》、《說苑》、《列女傳》、《李太白集》和《陳書》等都曾經過他的校勘。《戰國策》和《說苑》兩書,多虧他訪求采錄,才免於散失。

他每校壹書,必撰序文,借以“辨章學術,鏡考源流”。 曾鞏好藏書,珍藏古籍達兩萬多冊;收集篆刻五百卷,名為《 金石錄》。

曾鞏治學嚴謹,每力學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識其微,故能“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其弟曾肇,說他的文章“壹落紙,為人傳去,不旬月而周天下,學士大夫手抄口誦,唯恐得之晚也”。

(曾肇《亡兄行狀》,見《元豐類稿》卷末) 曾鞏培養了壹批名儒,陳師道、王無咎、曾肇和曾布受業於他。《宋元學案》雲:“陳無己(師道)好學苦誌,以文謁曾子固,子固為點去百十字,文約而義意加備,無己大服” 曾鞏的文章對後世的影響也很大。

南宋朱熹“愛其詞嚴而理正,居嘗誦習”。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劉大槐、姚鼐和錢魯斯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為圭臬。

《明史.王慎中傳》載:“慎中為文,初主秦漢,謂東京之下無可取,已司。

9. 曾鞏《醉心亭記》的譯文

滁州的西南,泉水的邊上,歐陽先生(歐陽修)擔任太守的第二年,建造亭子叫做“豐樂亭”,並親自寫了記文,來宣揚它的名字和意義。後來又在豐樂亭的東邊,幾百步遠,在山的頂上,建造了亭子叫做“醒心亭”,讓我來寫文章記下來。

凡是歐陽先生和本地的賓客者出遊,必然到豐樂亭飲酒。有時喝醉而且感到疲勞,必然到醒心亭眺望,來觀賞群山相環,雲煙相連,曠野無邊,草木眾多而且泉石美觀,所看到的使眼睛明亮,所聽到的使耳朵靈敏,因此他的醉意就會突然醒過來,更加打算長時間停留而忘記了回去,所以用亭子的用處來命名它們,抄寫了韓退之(韓愈)《北湖》的詩句回去。啊!這真能算得上善於從山泉之間找到樂趣了。

雖說如此,歐陽先生的尋找樂趣,我能寫出來,我們的長官在上面悠閑遊玩無為而治,我們的百姓在下面自給自足而沒有缺憾。天下的學者,都有才能而且品德好;少數民族、鳥獸、草木的生存,都各自得到了自己的方便。歐陽先生向東出遊,壹座山的角落,壹眼泉水的旁邊,難道這是先生的樂趣所在嗎?其實是先生在這裏表達胸臆罷了。

像歐陽先生這樣的賢能,韓愈死後幾百年才出現。如今壹同出遊的賓客,後不知道遇到先生非常難得啊。往後上百年、上千年,有傾慕先生的為人的,看到先生出遊的足跡,想要見到他,就會產生遙不可及的感嘆,然後才知道遇到先生是多麽難得呀。所以壹同出遊到這裏的人,怎麽能不高興並感到慶幸呢!而我,又能夠用文章把我的名字放在先生文章的後面,怎麽能不高興並感到慶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