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河南省汝州市小屯鎮

河南省汝州市小屯鎮

農業基礎不斷加強,產品豐富。該鎮地勢南高北低,丘陵和平原各占壹半。南部屬於伏牛山,丘陵面積5萬畝。盛產花生、油菜、芝麻、赤暑、豆類等油料作物,飼草資源充足,適宜發展畜牧業。北部為汝河沖積平原,土地肥沃,水利條件便利,有效灌溉面積6.8萬畝。它是小麥和玉米的省級發展基地,每年有超過2000萬公斤的余糧出售。在平原的東部,有平頂山唯壹的萬畝稻田基地,小屯大米以優質、美味、高產而聞名。2000年,東部13個村建成面積1.5萬畝的國家農業綜合開發區,西部5000畝的國家節水灌溉高效農業示範區。

有林地1.5萬畝,宜林荒山荒灘6000畝,綠色通道110公裏,森林覆蓋率14.5%,其中速生楊豐產林涉及汝河沿岸的鹿寨、周莊、王宇、東村、陳達。吉寨村花卉苗木基地位於鎮東2.5公裏處,占地面積65438±0.50畝,年產苗木65438±0.50萬株,包括用材林。果樹和綠化。用材林為107.108。林忠46。槐樹和槐花等。果樹有花椒、石榴、桃、柿子、矮當梨、蘋果、李子等。綠化林為金綠柳、國槐、國槐、側柏、刺柏。季節。撒上金波、柳杉、雪松等。湖頭葡萄種植基地,占地200畝,品種有巨峰、美國紅葡萄、黑葡萄等。,平均畝產2000公斤;湖頭日本柿子基地,面積300畝,已見成效。山旺銀杏園,面積350畝,種植1.5萬株,年產銀杏30萬斤,具有較高的降血壓、降血脂藥用價值。莊宗是壹個250畝的農業示範園,種植有桃樹、杏樹等。在日光溫室的建設中,唐定虎。農歷的初壹和初六是集市。752戶2767人;耕地6509畝,其中水澆地2000畝。面粉廠2家,個體經營有煙酒、百貨、日用品、食品加工、餐飲等。家用和副業汽車配件。相傳戰國名將廉頗曾在此屯積糧草,故只有池、桑、牙、劉四戶居民,人少村小,故名小屯,後發展為集鎮,又稱小屯集。

後石店村位於該鄉東2公裏處。224戶932人;耕地1901畝,其中水澆地1800畝。20世紀70年代有壹家村辦的制刷廠。從事汽配加工業,80後,村西是古黃河碼頭,很久以前段在此開店(1949仍有店址)。明朝永樂年間,劉、張、魏等人從山西、山東遷來,先後建起三個居住區。以段開店為名,都把村子當食品店。就方位而言,這個村子的北面叫侯氏飯店,南面叫時遷飯店,中間叫中餐廳。

中石店村位於鎮東1.8km處。有166戶577人;耕地1190畝,其中灌溉890畝。家用和副業汽車配件。

前石店村位於鎮東1.3 km處。63戶231人;耕地438畝,其中水澆地240畝。家用和副業汽車配件。

小辛莊位於該鄉東北2公裏處。122戶,570戶,耕地720畝,其中水澆地600畝。家用和副業汽車配件。明朝永樂年間,移民李、姜、陸從山西遷來建村,取名小辛莊,後演變為小辛莊。

三浦村位於該鄉以南1.5km處。有160戶709人;耕地1.309畝,其中1.000畝為水澆地,為家政人員副業汽車配件。村西200米處,有壹座戰國時期修建的烽火臺。這個村莊位於守衛烽火臺的士兵的碉堡裏。明朝永樂年間,張家在此定居後,從耿鋪借用“鋪”字,命名為張家鋪。同時出現的還有侯、程兩大家族和董姓。侯、程的建村命名為侯家鋪,為村委會駐地,董行建村命名為董家鋪。張家堡、侯家堡和董家堡統稱為三浦。

王二莊位於該鄉駐地東南1 km處。有445戶1906人;耕地3511畝,其中水澆地1900畝。家用和副業汽車配件。相傳戰國時,趙率廉頗與秦國作戰,戰敗逃到這裏,希望兒子領兵來救,故名“王二莊”。後來因為“王二”和“王二”諧音,就演變成了王二莊。

丁村位於該鄉東南2.3公裏處。有253戶1251人;耕地3511畝,其中水澆地1700畝。家用和副業汽車配件。丁村中部的村莊修建已久。據說這個村,前丁村,後丁村,都是戰國名將廉頗駐軍的地方。今寨形勢居中,前後丁村形似兩河北,宛若壹軍。此外,還有民國時期的廉頗墓遺址。當地傳說廉頗曾在此與遲交戰。戰敗後,他問部下,他們說“三丁村”。廉頗聽了回頭嘆道:“壹個廉(鐮刀)怕三個丁(釘子),我這輩子就完了。”所以我真的死在了這個地方。

前丁村位於該鄉東南2.8公裏處,255戶,1126人。耕地1150畝,全部澆灌。家用和副業汽車配件。

後丁村位於該鄉南2公裏處。有214戶896人;耕地1628畝,其中水澆地1500畝。面粉廠有1家。家用和副業汽車配件。

迪達村位於該鄉以南4公裏處,742戶,2859人;耕地7297畝,其中水澆地3800畝。這個村莊建於宋朝,位於王召河畔。據民國二十三年《清河縣誌》記載,原址在此址以北,宋末元初被水沖走,後遷至此址,原名莫迪村,後改為大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