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去世後,他的兒子雍正帝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葬於河北遵化市清東陵的景陵。景陵位於遵化市孝陵(其父順治皇帝的陵墓)以東約1公裏處。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動工,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工程竣工,歷時十五年。
景陵是清朝入關後在東陵修建的第二座帝王陵墓。其建築規模略小於孝陵,建築風格大致以孝陵為藍本,但局部細微之處有所不同。和其他帝王陵墓壹樣,竟陵的選址也是慎之又慎!
因為在封建帝王看來,陵寢陵址的“風水”不僅關系到皇族的興盛,對國家的影響也很大。因為清陵所在的陵區是順治皇帝決定的,根據中國古代“子隨父葬”和“趙穆制度”的原則,康熙帝的陵區位置也必然在遵化昌瑞山,而且不會離其父的孝陵太遠。
像大多數其他古代皇帝壹樣,康熙皇帝的陵墓建造始於他在位的時候。當初康熙帝命陵寢大臣為自己尋找昌瑞山萬年磯洞之地。大臣們在距離孝陵東側壹公裏後,經過大家的精挑細選,為康熙皇帝的“風水”找到了壹個絕佳的地方。
選陵大臣回京向我匯報時,康熙帝聽了匯報後接受了這個選址的建議(也有說康熙帝為了以防萬壹,親自到他的陵址視察,然後做了最後的決定)。
關於康熙陵址的選擇,還有壹個神秘的傳說。也就是說,康熙派選陵大臣到東陵為自己尋找陵墓的位置。後來,選陵大臣發現,今天的竟陵所在地是壹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這裏山巒起伏,植被茂盛,松柏常青,是修建陵墓的好地方。然而萬事開頭難,這個網站壹開始就有瑕疵。它的破綻是陵墓分界區中央有壹個深潭。
當地人說“深水池的底部和長瑞山對面的龍門口地下有壹條巨大的通水通道,所以水池裏經常有龍。”而且每次大旱,人們都會來這裏擺香案,求雨貢品,很有效果。”於是選陵大臣向康熙皇帝報告了這裏的情況。康熙帝聽後大為驚訝,親自前去調查。康熙皇帝第壹次看到這個池子的時候什麽也沒說,就在這裏住了壹晚。第二天,他宣布這個地方是他永恒之地的建造地。
令人驚訝的是,陵墓開工當天,深潭的水突然只剩下壹半。就這樣,修建陵墓的工匠們喜出望外,於是將剩下的半池水清理幹凈,陵墓正式動工。需要註意的是,這只是壹種民間傳說,並沒有令人信服的科學解釋。
其實陵墓的位置最怕建在低窪的地方!因為皇陵需要修建大規模的地宮,在低窪處修建地宮無疑是尷尬的。試想,低窪地區容易滲水,容易蓄水。這樣壹來,建成的地宮很快就會“水滿為患”。把皇帝的靈柩存放在這樣的地宮,後果可想而知。
所以古代帝王陵墓的建造,除了“風水”的考慮,排水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土壤成分。我們知道,康熙之子雍正帝沒有在清東陵為自己建陵,很大壹部分原因是雍正帝發現清東陵所在的昌瑞山土壤多為砂石構成,滲水嚴重。
如果把地宮建在這裏,直接後果就是建好不久就會被水滲透,而且由於土壤中含有巨大的砂石,很容易造成建成的地宮變形。雍正帝轉念壹想,斷然拒絕了推舉淩的大臣們改選其他地方的建議。
現在看來,雍正的選擇是正確的,因為無論是康熙皇帝的景陵還是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宮都出現了嚴重的滲水現象,有的棺材甚至直接漂浮在地宮裏。所以題目中描述的康熙皇帝的竟陵建在深潭裏是個偽命題!
去過清東陵的朋友都知道,陵墓依山而建,根本不會有深水潭!即便如此,由於地宮的排水系統沒有處理好,地宮滲水還是很嚴重。
愛新覺羅-葉璇,康熙皇帝,8歲即位,14歲執掌朝政,壹生功績卓著。鰲拜被情報抓獲,三藩被平定,臺灣省被收復,葛丹被親自征召,治理黃河,為清初統壹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和發現立下了汗馬功勞,被後人尊為“千古黃帝”。
但是康熙皇帝精心挑選建造的陵墓並沒有讓他長眠地下。反而被軍閥洗劫壹空,導致地宮淩亂不堪。時至今日,他們自己和後妃的屍體還浸泡在冰冷的地宮裏。這不得不讓後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