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得好,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孟子》中也有這樣的句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今天我們要說的主人公叫做蔡偉,壹個高中都沒畢業的普通人,卻靠著自己對古文字執著的興趣愛好,最後成逆襲,壹躍成為名校博士,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蔡偉出生於1971年,遼寧錦州人。蔡偉的家庭是個很普通的家庭,父母是那種扔在人堆裏都很難找到的普通工人,文化程度不高,辛勤工作維持壹家的生計。蔡偉從小玩性比較大,總體學習成績並不拔尖。不過,蔡偉對中國文學興趣很是濃厚,閱讀了大量的古代詩詞,所以蔡偉的語文成績在班上壹直都是名列前茅的。而數學成績就有點慘不忍睹了。
1986年,蔡偉考上了錦州第二高級中學,在老師眼裏他就是壹匹“拐子馬”語文成績壹如既往地優秀,但是數學和其他學科的成績還是沒有起色,這讓老師頗為憂心。現在的高考畢竟不是原來的科舉考試,只要文章寫得好就行的,除了語文之外,數學,英語等其他科目也是不可或缺的,僅憑語文成績好是考不上大學的。
雖然蔡偉也想搞好其他科目的成績,想學好數學,但是基礎不夠,對其他科目也沒有對語文那麽有興趣,學習成績並沒有什麽進步。僅靠語文肯定是考不上大學的,其他科目有確實跟不上,沒辦法,蔡偉在16歲的時候,選擇了從高中輟學。
走向社會之後的蔡偉就像普通人壹樣,為了生計幹過很多職業,做過工人,擺過地攤。在為生活奔忙的同時,蔡偉並沒有放棄自己對古文的愛好,壹有空,他就會去圖書館和書店看看書。
他與古代文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尤其喜歡古文字和書法,經常臨摹字帖。為了了解漢字的構造來歷等知識,他閱讀了大量的相關書籍,比如《基礎語文》、《說文解字》、《古文字學》等等。
1995年,蔡偉鼓起勇氣給復旦大學的古文字學教授裘錫圭寄了壹篇自己寫的書評和劄記,沒想到很快得到了裘錫圭教授的回復。裘錫圭教授認為他是個可造之才,對古文字有著自己的見解,鼓勵蔡偉報考復旦大學博士研究生。從此,蔡偉經常和教授經常書信往來,暢談自己對於古文字的研究和見解。
在教授的指導下,蔡偉也發表了壹些文章,裘錫圭教授也說他的文章都是精品,非常嚴謹,價值很高,對出土文獻的解讀研究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對古文學的愛好占據了他大部分的業余時間,生活雖然艱苦,但是蔡偉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中尋找到了樂趣,日子過得還是很充實的。2007年,蔡偉的妻子突然患病,為了籌集醫療費和藥費,蔡偉去蹬了三輪,這活雖然辛苦但是能多賺點錢。
2009年,蔡偉的生活迎來了轉折,成功通過初試分數線,被復旦破格錄取,這壹年,他38歲。進入大學後,蔡偉十分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他也認識到偏科的危害,所以在學習古文字的同時,他也努力學習英語和互聯網知識。
蔡偉從復旦畢業以後,半年時間內投了二三十份簡歷,多次碰壁,最終離家最遠的貴州安順學院破格錄用了他。如今,蔡偉是安順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在學校教文字學和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