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作者司馬
遷,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人。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大約卒於漢武帝征和三年左右。司馬遷的父親司
馬談在漢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負責管理皇家圖書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歷法。司馬談打算編寫壹部通
史,願望沒有實現就死去了。臨死的時侯,囑咐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
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後來跟著董仲舒、孔安國學過《公羊春秋》、《古文尚書》。漢武帝元朔
三年,司馬遷二十歲,滿懷求知的欲望,漫遊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到處考察古跡,采集傳說。通過對
歷史遺跡和西漢建國前後的史實的實地調查,司馬遷開闊了胸襟,增長了知識,為後來編寫《史記》
作了很好的準備。司馬談死後,司馬遷承襲父職,做了太史令,有條件看到大量的圖書文獻和國家檔
案,這對司馬遷編寫《史記》是壹個不可缺少的條件。 漢武帝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編寫《史記》。
天漢二年,李陵率兵隨李廣利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向司馬遷詢問對李陵的看法,於是,司馬
遷說,李陵投降,是因為眾寡不敵,又沒有救兵,責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漢武帝認為司馬遷有意替李
陵回護開脫,貶責漢武帝的愛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於是,把司馬遷投進監獄,處以腐刑。三年後
他被赦出獄,更加發奮寫作《史記》。大約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編撰工作。司馬遷死後許多年,
他的外孫楊惲才把這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諸於世。
《史記》是壹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傳說中的黃帝開始,壹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我國
三千年左右的歷史。據司馬遷說,全書有本紀十二篇,表十篇,書八篇,世家三十篇,列傳七十篇,
***壹百三十篇。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提到《史記》缺少十篇。三國魏張晏指出這十篇是《景
帝本紀》、《武帝本紀》、《禮書》、《樂書》、《律書》、《漢興以來將相年表》、《日者列傳》、
《三王世家》、《龜策列傳》、《傅靳列傳》。後人大多數不同意張晏的說法,但《史記》殘缺是確
鑿無疑的。今本《史記》也是壹百三十篇,有少數篇章顯然不是司馬遷的手筆,漢元帝、成帝時的博
士褚少孫補寫過《史記》,今本《史記》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補作。
《史記》取材相當廣泛。當時社會上流傳的《世本》、《國語》、《國策》、《秦記》、《楚漢
春秋》、諸子百家等著作和國家的文書檔案,以及實地調查獲取的材料,都是司馬遷寫作《史記》的
重要材料來源。特別可貴的是,司馬遷對搜集的材料做了認真地分析和選擇,淘汰了壹些無稽之談。
對壹些不能弄清楚的問題,或者采用闕疑的態度,或者記載各種不同的說法。由於取材廣泛,修史態
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