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種對於中國古代文化研究的感嘆,意思是研究上古代書籍文化就是走上了不歸路,這裏的黃泉路指研究到生命的盡頭也研究不完,五典三墳泛指中國古代的古籍。
在中華民族的記憶中,先夏時期,中國有四部非常著名的著作,它們分別被稱為《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左傳·昭公十二年》記楚靈王稱贊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也就是說,在公元前530年,楚國的左史倚相就以能夠讀懂上古名著而聞名於朝,遺憾的是《左傳》沒有說明這些上古名著的內容和形式。
擴展資料《三墳》使用墳字的解析:
《三墳》裏的“墳”字,其實是指當時的圖書載體和文字載體是用土制成的,它可能是壹種類似兩河流域的泥版,也可能是陶版(包括陶制器皿)。從廣義的角度來說,土也包括石頭,因此《三墳》之書,也可能采用石板載體。
事實上,人類很早就在泥土上和石頭上作畫寫字了,例如,直接在泥地上刻畫(中國文字的發明,就曾受到鳥獸足跡的啟發),在洞穴上和巖石上作畫,在卵石上寫字(這種有字的石頭,被稱為會說話的石頭),而古希臘人所說的象形文字的本意是指埃及人刻在石頭上的聖字,摩西在西奈山從上帝那裏獲得的《十戒》,也是刻寫在石板上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漢字的墳,也可以解釋為有文字的泥板。原始先民作述於石板或陶板上,著土坑埋石於其上,基部墳起,以“墳”代指,可備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