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無數關於針灸的記載,讓人們更好的了解和學習針灸,並將其發揚光大。《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經典,對陰陽五行、臟腑經絡腧穴、診斷病機、治療原則、針灸方法及其適應癥和禁忌癥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描述。其中《靈樞》所論述的針灸內容尤為詳細,故稱《針灸經典》。《黃帝內經》為針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難經》在經絡、穴位、針灸等方面對《內經》進行了補充。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的《傷寒論》成功地將針灸和針藥結合的治療方法提高到壹個新的水平。皇甫謐的《晉代針灸學經典》是我國第壹部針灸專著,也是繼《黃帝內經》之後對針灸醫學的總結,在針灸發展史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唐代孫思邈在《錢進方》中發明了同體取穴法,肯定了阿是穴的作用。據《唐百官誌》記載,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國家醫療教學機構“太乙署”中有針灸科醫生、針灸助理和針灸師,專門從事針灸教學和醫療工作。宋代王逸編著了《新銅人穴位針灸圓經》,制作了兩個針灸銅人模型,是世界上最早的立體針灸模型,開創了穴位模型直觀教學的先河。在明代針灸學發展的繁榮時期,針灸學著作眾多,《針灸學大成》是這些著作中的壹顆明珠,它是通過收集經典著作、歷代醫家精華和本人親身經歷寫成的。本書是繼《針灸甲乙經》之後又壹部關於針灸的總結性著作,至今仍是針灸臨床參考書之壹。
可以說,針灸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勤勞的結晶。針灸的產生和未來發展極大地影響了世界醫學的發展和進步,開辟了全新的治療思路,豐富了醫學的內容。它對現在的世界醫學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