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有關熊貓的故事傳說和資料

有關熊貓的故事傳說和資料

傳說:

早在200萬年以前,在中國就出現了大熊貓的群體,那時叫“貔貅”。據說在4000多年前四川龍安州(今平武縣)的人民,曾把大熊貓獻給治水有功的禹王。

《詩經》中也提到過大熊貓,如“獻其貔皮”。到了唐代,大熊貓已經被視為珍貴的動物了。唐太宗在丹霄殿設宴賞賜10多名有功之臣時,就是把貘(音莫,即大熊貓)皮作為最高的獎賞賜給他們的。

大熊貓屬於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壹的哺乳動物,頭軀長1.2-1.8米,尾長10-12厘米。體重80-120千克,最重可達180千克,體色為黑白兩色,它有著圓圓的臉頰,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標誌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鋒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愛的動物之壹。

擴展資料

大熊貓的近代名稱(即中國國內通行的中文名稱),最初定名本叫貓熊或大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但整個體型又像熊,有的甚至把它隸屬於熊科。

由於在20世紀50年代前,中文的書寫方式是直書,認讀是自右到左,而改為橫書後則從左到右,當1939年四川北碚博物館展出時說明標題用橫書,名貓熊,而當時參觀者習慣了直書自右到左的認讀,誤認為熊貓。?

自此,首先在主產它的故鄉(四川),長此以往向傳訛誤,久之也就習以為常的把貓熊更名為熊貓了。以後,它通用的中文名叫大熊貓,也就被人們所公認。

它的地方名,在它的故鄉裏多叫白熊、或白老熊,也有叫花熊的;在岷山藏族地區叫蕩或杜洞尕(gǎ),平武白馬達布人則叫洞尕;涼山彜族叫峨曲。所有這些地方名,雖稱呼不同,而其含義與古籍中叫的貔貅或貘,無非都是說明它的體色白,或黑白,或體型似熊。?

大熊貓的別名還有華熊、竹熊、銀狗和大浣熊等。銀狗,這是因為小熊貓的地方名和商品名叫金狗,相對應的熊貓體色白而叫它銀狗。竹熊則以它主要食性為竹子而似熊命其名。華熊說明它是中華民族所特產的珍奇異獸。?

西方世界認識它後,最初將它翻譯成“大貓熊”或“貓熊”,但又壹傳說,在20世紀報上初次發表新聞時,偶然被顛倒成“熊貓”,未料到竟成為通用的名稱了。若沿著這些名稱為線索,可以追溯出許多充滿神奇的記載。

百度百科-大熊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