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壹般沒有句讀(至宋代少數木刻本才有句讀),讀書的人往往邊讀邊斷,直到對文章能完全理解,所以古人很重視句讀的訓練。《禮記·學記》有“壹年視離經辨誌”的說法。鄭玄註:“離經,斷句絕也。”也就是給古書斷句。可見斷句是古代啟蒙教育的第壹步。古人斷句采取句讀(d6u)的方法。句讀是指閱讀文章時音節停頓的所在。最初,凡文章的音節停頓處,既可稱為句,也可叫做讀,合稱句讀。句讀又稱為句投、句斷、句度、句逗等。後來句與讀產生區別。 “語絕”,即語意已完處叫做句,;也稱句絕,相當於現在使用的句號;“語未絕”或“半絕”,即語意雖未完但須停頓處叫做讀,也稱逗分,相當於如今使用的逗號。古代主要用、作為句讀的符號。《說文》:“、,有所絕止, 、而識之也。”、的讀音,古音讀如“豆”,今音讀如“主”。在文句語意已完的地方,將、.標在該字的旁邊,稱為句;在文句語意未完而應當停頓處,把、標在該宇與下壹字之間,叫做讀。標示的位置雖然有所區別,但由於使用同樣的符號,便容易造成混淆。後來為了明示句和讀的區別,就用圈(O)作為句的標誌,用點(、或·)充當讀的記號,而位置壹般都放在應當句絕或讀分的末字的右下方。現在我們要求的斷句,都是用圈(O)標示在當斷之宇的右下方。“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有些學者提倡新式標點,並用以標點古書。今人句讀使用標點符號。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公布了《標點符號用法》,***十四種,即句號(。)、分號(;)、逗號(,)、頓號(、)、冒號(:)、問號(?)、感嘆號(!)、引號(“”)、括號( )、省略號(……)、破折號(——)、著重號(·加在字下)、書名號(《·》)、專名號(——加在字下),另有間隔號(.)b口在字間)。前八種統稱點號,後六種加上間隔號統稱標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