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下消·陰陽兩虛證簡介

下消·陰陽兩虛證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定義 4 下消·陰陽兩虛證的癥狀 5 證候分析 6 下消·陰陽兩虛證的治療 6.1 方藥治療 6.2 飲食療法 6.2.1 推薦食材 6.2.2 推薦食療方 6.3 針灸治療 6.3.1 方壹 6.3.2 方二 7 關於消渴 8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下消·陰陽兩虛證的穴位 1 拼音

xià xiāo ·yīn yáng liǎng xū zhèng

2 英文參考

low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yin and yang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定義

下消·陰陽兩虛證(lower consumption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yin and yang[1])是指陰液陽氣俱虛,以尿頻,飲壹尿壹,色混如膏,面色黧黑,耳輪枯焦,眩暈耳鳴,神疲心悸,腰膝酸軟,畏寒肢冷,五心煩熱,消瘦顯著,陽痿或月經不調,畏寒面浮,舌淡少津,苔白,脈沈細無力等為常見癥的下消證候[2]。

4 下消·陰陽兩虛證的癥狀

下消·陰陽兩虛證患者小便頻數,混濁如膏,甚至飲壹溲壹,面色黧黑,耳輪焦幹,腰膝酸軟,四肢欠溫,形寒畏冷,消瘦顯著,陽萎不舉或月經不調,畏寒面浮,舌淡苔白而幹,脈沈細無力。[3][4][5]

5 證候分析

陰損及陽,腎陽衰微,腎失固攝:腎失固藏,腎氣獨沈,故小便頻數,混濁如膏。下元虛憊,約束無權,而至飲壹溲壹。水谷之精微隨尿液下註,無以熏膚充身,殘留之濁陰,未能排出,故面色黧黑不榮。腎主骨,開竅於耳,腰為腎之府,腎虛故耳輪焦幹,腰膝疫軟。命門火衰,宗筋弛緩,故見形寒畏冷,陽萎不舉。舌淡苔白,脈沈細無力,是陰陽俱虛之象。[3][5]

6 下消·陰陽兩虛證的治療 6.1 方藥治療

下消·陰陽兩虛證治宜溫陽滋腎固攝[3]。可用《金匱要略方論》腎氣丸[備註]《金匱要略方論》腎氣丸(《金匱要略方論》):桂枝、附子、熟地黃、山萸肉、山藥、茯苓、丹皮、澤瀉治療。方用附子、肉桂以溫補腎陽;六味地黃丸以調補腎陰。如陰陽氣血俱虛,可用鹿茸丸[備註]鹿茸丸(《沈氏尊生書》):鹿茸、麥冬、熟地黃、黃芪、五味子、肉蓯蓉、雞內金、山萸肉、補骨脂、人參、牛膝、玄參、茯苓、地骨皮,以上兩方均可酌加覆盆子、桑螵蛸、金櫻子等以補腎固攝。如出現血瘀之證,可參用丹參、山楂、紅花、桃仁等活血化瘀,以提高治療效果。[3]

6.2 飲食療法 6.2.1 推薦食材

下消·陰陽兩虛證患者建議食用黃芪、枸杞子、山藥、海參、泥鰍、核桃、豬腰、五味子等用以滋陰溫陽,補腎固攝[5]。

6.2.2 推薦食療方

1.滋膵飲(《醫學衷中參西錄》):黃芪30g,山藥30g,生地黃15g,山茱萸15g,壹同水煎,取汁,後入豬胰子,煮熟後,加鹽少許,分次飲湯食肉,每日2次。[5]

2.五味枸杞飲(《攝生眾妙方》):五味子、枸杞子、冰糖各50g。五味子置紗布袋內,與枸杞子加水1000mL,煮取800mL,加入冰糖。代茶飲。[5]

3.海參粥(《老老恒言》):海參30g,粳米100g,姜、蔥、鹽各適量。先將海參浸透發好,剖洗幹凈,入沸水焯壹下,撈出切成片。粳米洗凈,加水適量,與海參片同煮為粥,待熟時放入適量姜、蔥、鹽調味。每日2次。[5]

6.3 針灸治療 6.3.1 方壹

取胰俞、肺俞、脾俞、腎俞、足三裏、太溪等穴為主。下消加關元、行間、復溜;口幹甚加廉泉、承漿;嘈雜善饑加關門、內關;目昏糊加光明、行間;頭暈加上星、百會;畏寒肢冷加灸命門、關元。[6]

6.3.2 方二

[4]

治法:補腎固攝。

處方:以足少陰腎經穴為主。取太溪、腎俞、足三裏、氣海、命門、胰俞穴。腎俞、命門、太溪、氣海補腎陽,滋腎陰。足三裏補後天以資先天。胰俞為治消渴效穴。

隨證配穴:眩暈者,加太沖透湧泉。失眠者,加神門、三陰交。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加灸。

7 關於消渴

消渴(consumptive thirst[1][7])為病名[8]。出《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亦作痟渴(見《世醫得效方》卷六)、消癉(《黃帝內經》)[8]。是指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或尿濁、尿有甜味為特征的病證[3]。嚴重時可出現神經衰弱、繼發性急性感染、肺結核、高血壓、腎及視網膜等微血管病變,最後出現酮癥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9]。

(1)消渴泛指以多飲、多食、多尿為主要表現的疾病[8][6][1][7]。

(2)消渴指口渴,多飲,多尿而小便甜的病證[8]。《外臺秘要》卷十壹:“渴而飲水多,小便數,無脂似麩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本證即現代所稱糖尿病[8]。

(3)消渴指以口渴,尿少為主癥的壹種消渴病[8]。《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三:“夫痟渴者,為雖渴而不小便也。”

根據癥狀及病情發展階段的不同,消渴可分為上、中、下三消[8][6]。其中口渴引飲為上消、善飲易食為中消、飲壹溲壹為下消[4]。多因過食甘肥及情誌失調,引起臟腑燥熱、陰虛火旺所致[6]。飲食不節、情誌失調、勞欲過度為其主要病因,陰虛燥熱為其主要病機,亦有氣陰兩傷,陰陽俱虛,甚至變生他疾,尤以癰疽之類為常見[3]。

在治療時除了滋陰治本,清熱治標外,其他情況均當兼顧,還可以配合單方草藥,結合生活調理,以提高療效[3]。針灸治療消渴,對於早、中期患者及輕型患者效果較好,對病程長而病重者應配合藥物治療[4]。

消渴相當於現代醫學的糖尿病。而尿崩癥具有多飲、多尿等癥狀,亦可參照治療[4]。神經性多尿、急性熱病之煩渴等,也均屬本癥範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