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論語》原文、註釋、翻譯、釋義*立人四

《論語》原文、註釋、翻譯、釋義*立人四

本文重點討論“仁”,它是“仁”的外在表現,也是“仁”的核心。這壹章也是整部《論語》的重點內容,集中記錄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也是儒家所追求的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原文4.1孔子說:“仁為美。若選擇不仁者,何以知之?”

孔子說:“最好住在有仁慈的地方。選擇生活環境不講究仁,怎麽可能聰明?”

我覺得解讀安德義的解讀是有道理的,這壹章是孔子的環境論。但是,我以為,生命的成長要從生命的內部開始。這句話好像和“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賢文)有關系。其實是關於人類生活的美好。把追求內心的仁愛離開在內心仁愛的基礎上是不明智的。

4.2孔子曰:“不仁之人,不能久約,不能享其所長。仁者仁心,知者仁心。”

子曰:“不仁之人,不能久貧,也不能久樂。仁者安於仁,真正聰明的人壹定會踐行仁。”

解讀對於壹個人來說,仁的存在決定了他的人生狀態。無論是貧窮還是幸福,總是能泰然處之的人不多。壹致是人生成長之道。《杵臼》講的是壹致性,講的是心不受事物奴役的真理。佛教中“久留”的概念是人的集中。之所以能“久留”,是因為心中有仁,心中有仁的人就會安於仁,行為就會有利於仁。至此,我們就會明白,喜新厭舊、朝三暮四、朝三暮四的人,往往是內心缺乏真正仁愛的人。“仁”不是小恩小惠,而是大恩大德,是壹個人的人生之錨。

子曰:“仁者,可善可惡。”

孔子說:“只有仁者,才能真正喜歡壹個人,討厭壹個人。”

本章解讀孔子講的是仁人內心情感的體現。真正仁慈的人,壹定是愛恨分明的人。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多講的是人心,講的是人的道德修養。在有些人眼裏,有沒有仁心很難講,判斷很清楚。仁與不仁的界限,本質上是公與私的界限。仁者為天下之公,以天下為心,以普通人的幸福為己任。壹個沒心沒肺的人,心裏只有自己,沒有別人。所以,仁者和不仁者在好惡的價值判斷上是有區別的。仁者的好惡也是全世界都喜歡不喜歡的,而不仁者的好惡不壹定是全世界都喜歡不喜歡的。《鮑鵬山新讀論語》這段話說得好。仁者的好惡是以正義為基礎的,不仁者的心中沒有正義。所以,不善良的人不壹定有真愛,但往往有根深蒂固的仇恨。被不善良的人愛的人,未必真的可愛;被不善良的人討厭的人,不壹定是真的可惡——相反,可能是老實人。

4.4孔子曰:“立誌為善,則無惡。”

子曰:“立誌為仁,無惡不作。”

詮釋“仁”是孔子壹生追求的理想。都說人致力於善,惡就會減少,壹個人壹生保持仁,自然就沒有惡。錢穆老先生把這壹章和上壹章聯系起來,明白了仁者的惡也是建立在內心的善,所以沒有惡也是有道理的。

4.5孔子說:“富而貴是人之所欲,無道而不能得。貧窮和吝嗇是人類的罪惡。如果妳不按他們的方式得到他們,妳就不會去。君子去仁,出名不好嗎?君子無終食則違仁,有所作為則蕩。”

子曰:“富貴地位是人所欲,君子不達目的不罷休。貧窮和地位低下是每個人都厭惡的,沒有正當手段吸引,無法失去。君子無仁如何成就君子之名?君子甚至不能為了壹頓飯而違背仁義,不僅是在急用的時候,更是在流離失所的時候。”

本章解讀的是孔子關於財富地位的觀點。告訴我們,財富和權力地位是人們想要的,但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就必須不擇手段。這也是仁者和不仁者對待財富和權力地位的區別。君子立誌為仁,既要修身,也要修心,修德;而小人則貪得無厭,因為小人只知道肉體的快樂,卻壹味的養欲,放縱,不知節制。

孔子也說:“富貴可以自求。雖然妳是鞭子,但我會為妳做的。妳要不到,就按我說的做。”(7.12)這是仁者求財求名的理性選擇;“不義之財,貴如浮雲於我。”(7.15)這是仁者對待不義之財的態度;“張子說,‘當壹個人看到危險和致命的時候,他看到他意味著什麽,他犧牲尊重和哀悼,這就足夠了。’”(《張子》第19.1條)這是在合適的時候要考慮的標準;”子曰:‘回,其心不反人道三月;剩下的只是太陽和月亮。”(《永業》第6.7條)這是壹個仁者應有的定力。

4.6孔子說:“我看不出誰善誰惡。善良的人是最好的;惡而不仁者,仁者,不要把不仁加於其身。能不能在仁上發力壹天?我沒見過誰是弱者。有蓋,但我沒看見。”

孔子說:“我從來沒有遇到過真正愛仁,恨仁的人。”愛仁之人,必以仁為上;討厭不善良的人,他修行仁的方式就是不讓不善良強加在自己身上。有沒有壹個人花哪怕壹天的時間去修行仁?我還沒見過不夠強的。可能有這樣的人,但我沒見過。"

這壹章記載的話,其實反映了孔子為人師表的困惑。他困惑的不是自己修仁的問題,而是自己的學生修仁,培養自己的仁的理論。孔子的弟子並非無知,但顏回是唯壹壹個在實踐中能得到老師認可的人,不過是“三月不違仁”,冉求其實是以“力不從心”來推脫。孔子能不難過嗎?

我認為“仁”是壹種極高的境界,也是人的美好情感的抽象境界,是壹種理性的感性。通常人們對人情的感受往往處於感覺的層面,無法提升到理性的層面,而理性和感性則屬於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層面。所謂“高於壹般人”和“低於壹般人”的問題,對於“低於壹般人”來說,是無法理解和體會“仁”的本質的,所以修行起來會很困難。而孔子則是“高於壹般人”,有個人的理解。自然會是“我欲仁者,我仁也。”和別人比,簡直是天壤之別。這壹章本質上講的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古人的知行合壹。

4.7孔子說:“各人之錯,在黨。我看過了,我是Si的人。”

孔子說:“壹個人所犯的錯誤和他是什麽樣的人有關。觀察壹個人犯的錯誤,妳就知道他是誰了。”

孔子沒有提到認識和考察人的問題。但從所犯的錯誤中認識人,是孔子的獨特之處。物以類聚,什麽樣的人就會犯什麽樣的錯誤。同樣,什麽樣的錯誤也可以從什麽樣的人身上看出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還是體現在對仁的理解和認識上。

4.8子曰:“早晨聽道,晚上死!”

孔子說:“如果妳能在早上知道事情的真相,妳甚至可以在晚上死去!”

讀孔子這句話的時候,我猜壹定是在他的晚年。此言壹出,孔子壹定會對人的壹生有深刻的感受。面對生命中時間的耗盡,孔子已經感受到了時間的緊迫。雖然他壹生學而不厭,教而不厭,但人生總有得意之日。我從他的話語中感受到了他對生活的深深眷戀。這讓我想起了孔子說的另壹句話:“逝者如斯夫”,也讓我想起了他的規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孔子壹生都是這樣,有很深的使命感。

4.9孔子曰:“以道為誌,以衣不蔽體為恥者,不足論也!”

孔子說:“壹個讀書人,有誌於探索真理,卻以自己的溫飽不足為恥。這樣的人不值得和他討論。”

解讀理想與現實的關系,追求真理與生存,總是有矛盾的。既然以道為目標,就要處理好道與衣食的關系。自然,妳以道為目標,道應該比什麽都重要。不討論道,實在是壹種恥辱。在人們的心目中,關註的焦點是不壹樣的。壹個人如果真的看重“道”,就不會註意到“衣食”的好壞。而壹個以“溫飽”為恥的人,關註的顯然不是道,而是物質。向往道的人會更註重精神價值,以溫飽為恥的人會更註重物質價值。這是兩種價值觀的沖突。這樣的兩種人自然是談不到壹起的。

原文4.10孔子說:“君子不適合天下,無莫也。義與義的比較。”

孔子說:“君子對待世間事物,沒有絕對的對,也沒有絕對的錯,只要能恰當就行。”

當我們開闊視野的時候,會發現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對錯。孔子說的“沒有莫也”應該也是指生活中的小事,而不是大是大非的問題。其實,在整個人生中,我們沒有必要在任何時候都去分辨對錯。因為世界是壹個整體,是對立統壹的,沒有任何壹方,另壹方也不會存在。例如,誰能肯定地說物質和精神哪個更重要?我們有些人經常標榜自己是純粹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唯物主義者好嗎?不完全是。更多的時候,壹個人往往既是唯物主義者,又是理想主義者。唯心主義不壹定是迷信,迷信唯心主義者是不懂唯心主義道理的人。在這裏,我們看到的不是孔子沒有原則,而是博大的胸懷和氣度。

原文4.11孔子說:“君子喜德,小人喜土。君子懷刑,小人懷利。”

孔子說:“君子關心道德修養,小人關心自己的農家。君子關心法制,小人考慮利益。”

解讀君子和小人是不同層次的人。簡單來說,君子註重內心生活,小人註重外表;君子看重精神的高尚,小人看重物質的富足;君子喜歡的是無形的,小人看不到無形的美,只能關註看得見摸得著的。

原4.12孔子說:“為利而行,多怨而行。”

子曰:“以利益為標準行事,必多有怨言。”

本質上,孔子說的是處理生活中的事情要以道德為基礎,而不是利益,按利益來處理生活中的事情的結果會招致抱怨。

原文4.13孔子說:“禮讓能為國乎?這是什麽?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

孔子說:“禮讓可以用來治國嗎?會有什麽問題?”?如果不能禮讓治國,禮讓有什麽用?

解讀儒家壹貫的以德治國主張。禮是德治的要求,是仁的外在形式,通過儀式表現出來。禮儀的作用是規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秩序,是人們認同的規範。它不同於法制和道德。再多的禮物妳不自覺的遵守,也沒用。

原文4.14孔子說:“不患無處,則患之。我不知道我知道什麽,但我想知道。”

孔子說:“不要怕沒有職位和地位,而要擔心如何得到職位和地位。不要擔心沒人認識妳,而是追求讓人們知道妳的技能和才華。”

對“地位”的解讀,有社會賦予的地位,也有人們心中的地位差異。真正的“位”是“活在世界上,在世界上處於正確的位置,做世界上最好的,由人民決定,不獨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這叫做君子”(《孟子·滕文公》)。這才是君子的“立場”使人相知”、“知人”、“知己”是智者的三大境界。

本章的現實意義在於大學生就業。大學畢業就是失業,這似乎是壹個普遍現象,也是人們的認識。原因很復雜。除了其他原因,很重要的壹點就是大學生在大學的時候不明白學習是為了增長技能。大學四年,總是跟風,喜歡明星軼事,道聽途說,八卦八卦,卻看不到生存所需的技能。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當然還有社會問題,家庭教育問題,學校制度問題等等。

原4.15孔子說:“加油!我的道路是壹貫的。”曾子曰:“魏。”孩子出來,大師問:“什麽事?”曾子說:“大師之道,忠恕!”

子曰:“曾參!我的想法貫穿始終。”曾子說:“嗯。”曾子出來後,學生們問他:“妳是什麽意思?”曾子說:“老師的思想是忠恕!”

孔子為這壹章想對弟子說的,是不能改變的事或道理。孔子說的是做人之道,教學之道,學習之道。這個“道”是孔子壹生堅持的,不變的。有人解釋說,是曾子把孔子的“道”具體化為“忠”和“恕”,這是曾子對教師思想的詮釋。但是,我認為這是曾子對孔子壹貫的“道”的片面理解。如果我們看看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曾子的解釋可能是正確的。但我覺得孔子想說的“道”的含義應該更廣更深。孔子的做人原則是壹貫的,這是孔子的做人之道;孔子的學習方式是從實踐到實踐,這個原則是壹貫的;孔子的教學原則也是壹以貫之的,就是在要求學生做人的基礎上“遊於藝術”。

原4.16孔子曰:“君子義,小人利。”

孔子說:“君子講道德,小人講利益”。

關於義利解讀的爭論,從古至今,從生活到學術,從未停止過。在這壹章中,孔子說對待義利的態度可以區分君子和小人。世界是壹個整體。從整個人生來看,大致有兩類:精神和物質。物質和精神都不能傾向於壹個人,社會也是如此。所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義利也是如此。只有兩者兼顧,協調發展,才能成為壹個完整的人。從這壹點上來說,正是孔子所說的“君子之於天下也不自在,而無莫也,而義之比也。”當然,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取決於他們對義利的重視程度。但別忘了,過於註重義利會走向極端,結果是“攻異端害己”(政治2.6438+06)。

原文4.17孔子曰:“見聖人思其言,見聖人而自省。”

孔子說:“看到別人優秀的方面,就要想著跟上。看到別人的缺點,就要反思自己在這方面有沒有過錯。”

很多解讀《論語》的人都把這句話翻譯成“當妳看到壹個有道德的人時,妳要仰望他,當妳看到壹個不道德的人時,妳要反省自己。”我覺得這樣讀孔子是有問題的。孔子作為壹代聖人,既是壹個有識之士,也是壹個有識之士。這壹章所體現的思想,並不缺乏對整個人的傳統理解,但更重要的是,壹個人再好,也有缺點和不足,壹個人再壞,也會有閃光點。從這個角度來說,更接近孔子的思想。我們今天教育方法的不足就是聖人教育,總是拿完美的人做榜樣,拿典型來教育學生,而學生因為這個榜樣的高大上而覺得離自己的目標太遠,會覺得很難學,所以作為學生就幹脆無視這些榜樣。但是,發展和提高自己,壹點壹滴地向別人學習,是很容易的。教育的過程中總是可以這樣,壹個人最終會成為壹個接近聖人的人。所以我對這壹章的理解比其他人更有現實意義和價值。我堅信!

原4.18孔子曰:“父母數次諫,不從我意,而不尊,不怨。”

子曰:“侍奉父母,若父母有錯,宜溫和勸導。當看到他們不聽自己的建議時,要尊重他們,不要違背他們的意願和想法,不要抱怨為他們做事。”

在這壹章中對孔子善待父母原則的解讀。和父母親人相處最重要的是情感和親情,而不是信仰、價值觀和原則。但遇到這些問題時,不妨委婉地勸解,但不同意時,也要保持對他們的尊重和好感。遺憾的是,能這樣對待父母的人太少了,能這樣對待父母壹輩子的人就更少了。張祥龍認為“急”是委婉、適時、含糊、不唐突、情景化地勸說父母,應該是微笑、講道理。

原創4.19孔子說:“父母在此,不要遠行。妳壹定要好好旅行。”

子曰:“父母在世,不要遠行。如果遠行,壹定要告訴父母妳要去哪裏。”

解讀孔子時代,交通不便。父母老了需要有人照顧,長期遠離家人會失去照顧。所以孔子告誡人們,父母不遠行。妳壹定要好好旅行,也就是說壹旦父母需要,妳就能找到自己。

4.20孔子曰:“三年不改父道,為孝也。”

子曰:“先父死後三年內不改其定下的規矩,可以說是孝順。”

這壹章的解讀表面上講的是仁和孝,實際上講的是家庭的可持續發展。任何壹個家族的發展和繁榮,都是在前人努力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的。社會的發展,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集體的發展都是如此。這包括繼承和創新的問題。妳不改變妳父親的方式,妳就會繼承它。三年不換,終身不換。在社會生活中,往往是“壹朝天子壹朝臣”,“在不同的時代,在壹群鳥中;我換了壹群鳥,換了壹種歌謠。”所以社會發展水平總是難以前進,有時還得倒退。任何基業長青的企業都需要傳承和發展,這是基本的道理。不改父道,是家族興旺、常青的秘訣。孔子的“仁”文化也是如此。

原文4.21孔子說:“要知道父母的年齡。壹個是開心,壹個是害怕。”

孔子說:“要知道父母的年齡。(知道父母的年齡)我壹方面為他們的長壽感到高興,另壹方面也擔心他們的衰老。”

本章解讀的是對待父母年齡的心情,百感交集,有老年幸福長壽的,也有人生短暫的。

原文4.22孔子說:“古人說不出什麽,卻羞於鞠躬。”

子曰:“古之人,不輕易言,恥不能行。”

解讀是關於言行的關系。古人不輕易許下諾言,怕自己說了做不到就會食言。現在的人對自己都沒那麽嚴格了,自吹自擂,自吹自擂自己做不到。魯茲沒有承諾,“聞之不可為,恥於跪拜”(立人),“恥於言大於行”(賢文)。言傳身教的關系,還有說到做到,說到做不到,做到不說,只說不做,這些都是生活中需要仔細體會的。

4.23孔子曰:“難得失約!”

孔子說:“能嚴格約束自己卻犯錯誤的人,是不多見的!”

解讀這壹章的精髓就是自律和節制對成功的重要性。

子曰:“君子動口不動手。”

子曰:“君子慎於言,敏於行。”

解釋或言行關系。說話小心,行動迅速。孔子告訴我們要少說多做。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獨,但壹定會有朋友。”

道德的詮釋人,總是為別人著想,不會害人自然會有朋友。

原創4.26子遊說:“君子恥;朋友數量稀少。”

遊說:“侍奉君主過於繁瑣和嘮叨,會招致屈辱;對朋友過分,就會疏遠。"

今天理解上下級關系也是如此。總是不分時間地點的給領導提建議,會導致羞辱。我覺得朋友關系很好,總說對方不夠。不是這樣的,我也會被朋友疏遠。自古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