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有《西山宴始遊記》、《歌壇》、《歌壇西山》、《小石池西至山下》、《袁家可渴》、《石渠》、《石堅》、《小石城山》等,為人們所稱道。繼承了酈道元《水經註》的傳統,是壹本地理書,對景物的描寫多壹些客觀,少壹些主觀感受。而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則將自己的人生經歷、思想感情融入到自然景物的描寫中,投入到作者自己的身影中,依托被遺棄在偏遠地區的美景,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傾註怨恨和抑郁。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壹貫的行文風格。它觀察細致,描寫入微,外表樸實,精神傳神。文章先描寫看到的景色,再用特寫描繪遊來遊去的魚和水池,再描寫池上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塘及其周圍幽深冰冷的景色和氣氛。此外,作者還在描寫中傳達了景物和氣氛。這是壹部融合了各種場景的傑作。全文落寞寧靜,看似場景,實則描寫的是內心。文章雖然只描寫了池塘中遊魚的寥寥數語,卻準確地描寫了池塘裏空曠清澈的水,以及魚在池塘裏遊來遊去的身心姿態。此外,寫池塘中遊魚的筆法妙不可言,不涉及水,只說魚“遊在空中”,所以水清透明,魚活靈活現。
二、問題研究
1.作者在第四段中描述了他在池上看到的風景和自己的感受是壹種什麽樣的氛圍?它反映了作者的壹種怎樣的心情?
描寫了小石塘幽深冰冷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塘的靜謐,甚至滲透到人們的內心,把景色和意境結合起來,寫出了壹種境界。在這壹境界中,作者孤獨、悲涼的心態表露無遺。這是作者被排擠、被迫害的生活經歷的反映,從中可以體會到封建社會中未能學習者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寫的是“心中的喜悅”,後面寫的是“靜靜”。似乎壹喜壹憂難以兼容。怎麽理解呢?
快樂是煩惱的另壹種表現。柳宗元參與變法,失敗被貶,怨恨難以平復,所以苦毒是他感情的主旋律,他寄情是為了擺脫這種壓抑的情緒。但這種喜悅畢竟是暫時的,壹旦被慘淡的環境觸發,悲傷的情緒又會顯露出來。
池中氣氛:深沈冰冷的寂靜(孤獨悲傷情緒的反映)——情景中的情感。
相關數據
壹.參考譯文
從小土堆往西走了120步,我聽到了穿越竹林的水聲,好像是玉佩和玉環與我碰撞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很愉快。砍倒竹子,砍出壹條路(走過去)。我看到下面有個小池子,池水特別涼。整塊石頭作為池底,靠近岸邊,池底四周有壹圈突出水面的石頭,成了壹個山洞。
池塘裏大約有壹百多條魚,好像它們在空中遊動,周圍什麽也沒有。陽光直射水底,石頭上有魚影,壹動不動;突然,我向遠處遊去,交流很快,好像和遊客在壹起很開心。
向小石塘西南望去,溪水蜿蜒曲折,忽明忽暗。溪岸的形狀交錯如犬牙,不知其源頭在何處。
坐在小石塘上,四周都是竹子和樹木,很安靜,很空曠,我覺得很難過。因為這裏的環境太淒涼,不能久留,所以我寫了碑文離開。
我的同伴是吳武靈、和我的弟弟宗宣,後面跟著兩個少年,壹個叫崔,壹個叫馮異。
二、《肖氏池塘記》(曾誠)的賞析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是其散文創作的壹部分,具有很高的藝術技巧和獨創性。在他為數不多的山水遊記中,《小石塘的故事》可以說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塘的故事是永州八大故事之壹。這篇散文生動地描繪了小石塘環境景色的美麗與靜謐,表達了作者被貶官後的孤獨與憂傷。語言簡潔生動,景物細膩逼真,全篇詩情畫意,顯示了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因此成為歷朝歷代傳誦的散文名篇。
這篇遊記可以分為五段。
第壹段作者采用“動變形”的手法,引導我們在動變的過程中欣賞各種景觀,動態畫面感極強。
“離西山壹百二十步,隔著竹林,就能聞到水聲,像唱著環,令人心曠神怡。”在文章的開頭,我們被引導著向山的西邊走了壹百二十步。當我們來到壹片竹林時,我們可以聽到水流過竹林的聲音。“竹”是森林中的竹子;“如歌戴環”是對流水之聲清晰悠揚的描述,就像玉佩玉環相撞時發出的聲音。文章寫得很自然,取材於風景和感受。“伐竹取路,見小池。”在茂密的竹林中,砍出了壹條小路,終於看到了壹個小水潭。至此,小石塘的全貌呈現在我們面前。這壹次,從小山到竹林。它不僅講述了發現小水池的故事,而且充滿了懸念和好奇,逐漸在人們面前展開了壹幅精彩的畫面。從此,作者就把筆放在了對池池的細致描寫上。“尤清裏的水,滿是巖石為底,近岸,巖石底滾出來,為島,為巖。”小石塘的水特別涼。“余”是壹個小島;巖石是巖石的所有形式。總之是壹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成的水池,所以作者將其命名為小石池。綠樹藤蔓搖曳,搖曳生姿,這是作者對池上景色的描寫。有綠樹,有青藤,交織成壹張綠色的網,點綴在池中。
在第二段中,作者描述了在遊泳池裏遊泳和釣魚。在這壹段中,作者使用了與第壹段不同的手法,將“行走變形”改為“定點特寫”。這是整篇文章中極其精彩的壹段,尤其是對在水中遊泳的描寫,更是惟妙惟肖。“池子裏有幾百條魚,它們都在空中遊動。陽光燦爛,山石上影影綽綽。”我已經去世了,我似乎很享受和壹個遊泳運動員在壹起。“這是壹幅非常美麗的畫。魚在水裏遊就像在空中遊,而不是在水裏遊。陽光照射時,魚的影子落在池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寫的是魚,但從字面上看,我們不能不對清澈的池水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魚會遊泳。作者進壹步描述了魚。首先,魚只是靜止不動。突然,壹些魚迅速逃向遠方,遊來遊去,仿佛在和遊客壹起享受快樂。讀到這裏,我們不禁想起作者從遊魚中獲得的喜悅心情。這種由情入景、由景入情的寫作風格是這篇散文的壹大特色。
第三段探討小石塘的水源和池上的景色。“看水池的西南面,可以看到它在閃爍。其岸勢互異,不知其源。”向西南方向望去,壹條小溪蜿蜒如北鬥七星,看起來像壹條蛇在遊動。有些地方很亮,有些地方很暗。小溪的兩岸高低錯落,參差不齊。
第四段描述作者對小石塘的總體印象和感受。“坐於池邊,四周竹樹,寂寥無人,悲淒清冷,幽靜恬靜。因為它的環境太清晰了,妳不能久留,但妳記住了。”坐在小石塘上,周圍都是密密麻麻的竹子和樹木,很安靜,看不到任何人,顯得淒涼而骨感。他寫完字就走了。在這段話中,作者突出地寫了壹個“靜”字,把環境中的靜放入腦海,情景交融,寫出了壹種淒苦孤獨的心境。這無疑是作者被貶後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後壹段,“旅行者:吳武靈、古鞏、余帝宗宣。追隨者:崔氏二小生,說原諒自己,服侍我。”寫下小石塘與作者同行的人。
《小石塘故事》是壹部語言優美、寓意豐富、形象生動的優秀山水遊記。表現了作者對事物深刻的觀察和獨特的體驗,以及深厚的藝術功底。文中運用的細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生動的比喻值得借鑒。
(選自《古文鑒賞詞典》,鄉村閱讀出版社,1987版)
三、小石塘故事賞析(範佩松)
《小山西邊的小石塘》是永州八故事之四。這篇文章寫的是壹個不為人知的小石塘。這個小石塘不是什麽美景,更不是什麽景點,只是壹個不知名的小山附近的小水潭。作者寫這個小石塘,本身就最能證明他沒有沾染唯美主義展示美景的惡習。從這個選本的價值來看,對我們現在的遊記寫作也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小石塘雖然知名度不高,但看的時候還是費了點小勁:先看到了竹林,聽到了水聲,卻沒看到小石塘。小石塘的出現,雖然不是期待已久,但也可以稱得上是“依然在吉他後面把半張臉藏在我們面前”。直到《砍竹取路》才看到小石塘。這真是壹個美麗的場景。這種“不凡”是以壹種“奇特”的面目出現的而且,池中露出的巖石都是那麽的奇特,“為玉,為島,為巖”,古樹藤蔓的覆蓋,讓小石池的全景充滿了靜謐的感覺,仿佛不是人間小世界,而是傳說中佛國的壹片凈土。
然後,筆從靜態走向動態,寫池塘裏的小魚。這是這篇論文中最精彩的壹筆。這個池塘裏的魚也極其離奇:壹是魚多得數不清,大約有“數百頭”;第二種是“石頭上的影子”,是“不動的”,有自我表現。這是續寫靜止,既襯托了小石塘的寂靜,又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由此,轉化為文字。其實寫靜止的時候就已經有了伏筆,水裏的魚不能不動。魚的靜止就像電影中某壹瞬間的展示。在這種靜止之後,妳會看到池塘裏的魚“死去”這觸動了作者的感情。在這裏,“音樂”這個詞是值得註意的。由於改革受挫,作者被流放到遠方,精神負擔沈重,陷入極度的煩惱和抑郁之中。他為什麽能“幸福”?正是因為離開了紛擾的官場,才在這裏找到了如此寧靜的地方,看到遊魚的輕松,靈魂得到了凈化和恢復。清澈的水和魚的喜悅,終於給傷透了心的散文家帶來了片刻的喜悅。寧靜和歡樂是這篇文章前半部分的主題。
現實是嚴峻的。在這種“竹林環繞,寂寥寂寞,悲涼孤獨”的環境中,作者覺得“地太清,不能久居”。畢竟快樂是暫時的,悲傷卻是永恒的。面對這種原始的悲傷場景,可能會更加難受,甚至可能會引起作者的反感。
這篇文章壹直被譽為傑作。它之所以能成為佳作,原因有二:壹是作者敢於選擇廢墟中不為人知的小石塘作為遊記的表現對象,說明作者具有非凡的藝術勇氣;第二,作者在描寫小石塘的景物時,可以自由地融入自己的感情,景物隨感情而動,自然形成壹種悲涼的藝術境界,這是作者高超的藝術智慧和藝術技巧的表現。誠然,說到底,作者這樣的人,遇到了這樣的凈土,壹拍即合,融為壹體,真的是天助,風景如畫。
希望這個回答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