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青果和新鮮青果的區別
青果,清熱,利咽,生津,解毒作用可以泡酒,使維生素C溶解在酒中.妳自己看看是沒有作用. 青果 清熱,利咽,生津,解毒。不論是咳嗽、咽喉腫痛、腸絞痢疾、中暑嘔瀉,還是脘腹氣脹,積食不化嚼上風粒青橄欖,立刻能祛疾開胃,五腑通泰。可解煩渴、魚蟹中毒。對於無病的人,也能起到保健醫療作用。 壹、認識青果 青果的正式學名叫橄欖。此果深秋成熟,仍是青色,故稱青果。青果是硬質肉果,初食時帶苦澀,久嚼之後,才覺清香甜美,回味無窮。果肉味初澀,久嚼微甜。這先苦澀後甜美,猶如忠言逆耳利於行,所以古時又稱“忠果”、“諫果”。正如《南方草木狀》壹書中所說:“味雖苦澀,嚼之芳馥”,最初入口時,只覺酸而苦澀,待細嚼後,漸感苦盡甜來,滿口生津,回味無窮。據說,食用橄欖細嚼之後,如能呷上幾口好茶水,那種香幽幽甜絲絲的橄欖味,可從齒間壹直通到喉嚨底下,令人咂咀不叠,精神頓爽,難以忘懷。 青果別名橄欖,白欖,黃欖果,甘欖。青果始載於唐《本草拾遺》。陳藏器雲:“樹大圓,實長寸許,南方人以為果,生實味酸。”《海南本草》載:“謹按異物誌雲:生南海浦嶼間,樹高丈余,其實如棗,二月有花,生至八月乃熟,甚香。橄欖木高大難采,以鹽擦木身,則實自落。”《開寶本草》載:“橄欖,其樹似木子樹而高,端直,其形似生訶子無棱瓣,生嶺南,八月、九月采。”《本草衍義》謂:“橄欖味澀,食久則甘。”李時珍說:“橄欖名義未詳,此果雖熟,其色亦青,故俗呼青果。 橄欖樹為常綠喬木,高達10m 以上。樹冠呈圓塔形,樹幹直立,粗大,直徑40--60cm ;樹皮褐色,常因地衣附生而呈灰白色,有粘性的芳香樹脂溢出。栽培於低海拔的雜木林或山坡上。分布於福建、臺灣、廣東、廣西、雲南、四川等省區。 現代人常常把美麗的橄欖枝作為和平、友好的象征。 過去在福州農村,橄欖是嫁女時必上的壹道菜。據說從前有壹位女子,在種橄欖時與壹男青年相識相愛。 但是他們自主婚姻遭到家人的反對,姑娘見大家反對,於是計上心來,只見她端出壹盤橄欖青果,說道:“橄欖、橄欖,先澀後甜,姑娘要嫁哪個敢攔!敢攔與橄欖是諧音。大家見姑娘如此堅定,執意要嫁,並用橄欖表情言誌,也只好作罷。 可以說是橄欖成就了壹對好姻緣。到後來,福州的宴席上、婚禮上,橄欖成了必不可少的壹道看家菜。 二、果中珍品 橄欖果實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鮮食味酸或甜、有時帶澀味、回味甘甜、有特殊的香氣,深得百姓喜歡。除鮮食外,橄欖還可以加工成各種涼果,如:大福果(幹態涼果)、和順橄欖(黑褐色,味甘甜爽口,略有原果風味)、去皮酥(肉質酥脆,甘甜爽口,獨具壹格,是橄欖加工品中的佳品)、鹹橄欖(為佐餐配料或旅遊食品)、十香橄欖(旅遊佳品)等,近來興起的橄欖汁又是別具壹格的清涼保健飲料。橄欖無論是鮮果還是加工品,其味甘甜爽口,風味獨特,深得消費者青睞,是果中珍品。 “南國青青果,涉冬始知摘”。這是宋代詩人梅堯臣的詩句。詩中所說的青果就是橄欖,又叫青子、諫果。凡水果絕大多數都是在夏秋季節上市,唯獨橄欖成熟於立冬之後,歲末年初供人們品嘗。 橄欖在吃法上有特別之處:若與栗子同食便能增長香氣,而與鹽同食,則無苦味。將橄欖加工成五香橄欖、甘草橄欖、辣味橄欖、鹹味橄欖和五福果等,是茶余飯後的消閑佳果。我國南方流傳有以元寶茶(即橄欖泡茶)敬客的風俗。相傳,元寶茶始於清末民初。農歷正月初壹,杭州茶肆的店家,免費款待經常光顧的茶客——取密貯於瓷壅的福建檀香橄欖壹粒,剁成兩段放入茶盅,並放入龍井細葉沸水沖沏,其色碧綠,其味甘醇微辛,香氣撲鼻,沁入心脾。店家冠以“元寶”之名,以祈新春吉慶。 鮮食橄欖主要有擅香和長行果等。擅香果主產福建,果略小,90 粒才有0.5 公斤重;果品光滑,呈翠綠色或深綠色;果肉稍厚,質脆,纖維少,香味濃,有回甜,略帶澀味,俗稱“檀香橄欖”,為鮮食最佳品種。長行果俗稱“草果”,每0.5 公斤約有70 粒,果皮稍粗,有皺紋,青中帶黃;果肉層較薄,淡黃綠色,纖維較多,略有香味,較澀。選購鮮食橄欖,要求果實本身新鮮、潤澤、皮肉細嫩、回味帶甜、富有香氣。例如果粒較小的檀香橄欖,尤以每0 .5 公斤120--130 粒、顆粒飽滿的小型果品質最佳。而選擇草果品種,則以果粒最大者為好。 用橄欖加工腌制的蜜餞已久負盛名,早在1700 多年前的古籍中就有“以蜜漬青果”的記載歷史上早有以橄欖為主要原料的蜜餞生產;以橄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