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黃帝內經·蘇文》,生氣論的第三部分。
原文
黃帝說:自古夫命之本,在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結,皆與天氣有關。其命為五,其氣為三,多犯則邪害人,是此生之本。
翻譯
黃帝指出:自古以來,無數事實證明,人與自然是否緊密相連,保持和諧統壹,是壽命長短的根本問題。而這個根本根就是陰陽。天地之間,上下四面八方,世間萬物,人的九竅、五臟、十二經脈都與天地自然之氣密切相關。
陰陽之道生木、火、土、金、水五行,體現為天地人三氣。如果人們經常違反這些,他們會受到邪靈的傷害。所以陰陽是壽命的根本。
擴展數據:
《黃帝內經》以陰陽為基礎,“天人相應”是《內經》的基本學術思想之壹,“元氣達天”是《內經》“天人相應”理念的重要體現。生命存在於自然界,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所以養生壹定要建立在“氣沖天”的基礎上。
陽的生理和病理,這壹節把人的陽比作天上的太陽。天之陽,能使天體運行不息,蒸騰滋養萬物,使萬物生長收藏;人的陽氣具有抵禦外邪、保護生命、促進機體生命活動的功能。五臟的運行和津液的氣化依賴於陽氣的溫暖和推動。
可見,陽在人的生命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這種重視陽的觀點影響了後世醫家,成為溫補學派的理論淵源。明代醫家張介賓據此提出“天寶不過壹丸紅日;人之大寶,唯壹息為真陽”(《論語·附大寶論》)。
《怒論》的第三部分是《黃帝內經》蘇文的第三部分。這壹節討論了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人體的陰陽氣與自然界的陰陽氣相對應,生命的本質在於陰陽氣的協調統壹。
“傳神、服天、通神”提出養生對內必須壹心壹意,對外則必須順應天地陰陽、維護天人合壹,做到“陽氣固,雖有賊邪,亦可有害。”如果違反了這個規律,就會導致臟腑陰陽氣血失調,九竅功能失調;外感肌肉受阻而不暢,衛氣不堅而松,則邪氣有害,正氣減弱,疾病叢生,壽命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