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功炎先生,幼字振黃,後字玄常,號瓠落齋,1914年1月生於浙江省海寧市硤石鎮慶雲的壹戶書香門第。家學源淵,使其幼年就已經接觸到《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等許多國學精華,為其日後的成就奠定了基礎。十三歲考入杭州安定中學,開始喜愛文藝與社會活動。曾經與同學馮亦代等人創辦《磷光》刊物,在學校和社會上產生了壹定的影響。
十六歲上,出於對藝術的崇高追求和熱忱向往,他考入前杭州國立藝專,師從藝術大師林風眠先生、蔡元培先生之女蔡威廉女士等前輩學畫。
1934年,他托人轉入上海新華藝專,除了繼續學習西方油畫外,又開始練習書法、山水和白描人物,並研修史學和法語。1941年到江津前國立九中初二分校當語文教師。
壹個學者的成功,除了自己的發憤努力外,還得靠良師益友的教誨和切磋。他那時與葛康俞先生和阮璞先生(已故湖北美術學院教授)三人交往甚密,堪稱莫逆。他開始集中精力學習並創作詩詞文章,尤其醉心於《左傳》、《文選》。當時,桐城派遺老方孝遠先生已經年逾古稀,道德文章,遠近欽仰,正好也在九中教書。這又是玄常先生提高自己的壹個機會。他登門求教,執經問難,萬般誠懇,深得方老先生的賞識和真傳。玄常先生的詩之所以耐人尋味,的確與方老先生的指點分不開。
1944年後,他開始撰寫並發表學術論文,其中的《金石目治》、《讀左蠡見》等刊載於極有影響的《東方雜誌》。1946年夏天,在前新華藝專教務長汪亞新先生的推薦下,玄常先生任上海育才中學教師。
他開始廣交師友,整理出《朱子仁說疏證》,投寄給開明書店辦的《國文月刊》。當時,開明書店由著名學者和教育家葉聖陶先生主持,葉聖陶賞識他的虛心好學、不恥下問精神,說了許多鼓勵和教誨的話,並囑咐他再接再厲。這是壹次歷史性的會見,也許正決定了他壹生的命運。
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學術地位的提高,他升任育才中學的語文教研組組長,兼上海中學語文課本編輯,並擔任上海市語文教學研究會理事等職位。從1952年起,他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語法研究上,而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績。《論短語》壹文深得現代語言學界的宗主、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的欣賞,把他推薦給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當時,他的老恩師葉聖陶先生正在出版社當社長,立即拍板定案。
這年冬天,上級的調令就下來了,他被任命為中學《漢語》課本編輯,後又兼任《語文學習》月刊編輯。他與當時中國語言研究所副所長呂叔湘先生、著名語言學家張誌公先生同坐壹個辦公室。這樣壹來,他就有了充足的時間和條件向這兩位語言學大師請教問學了。他研究過老舍、茅盾、錢仲書等大家的小說作品,尤其是《圍城》,他把典型的語句都作了卡片。有了20余萬張卡片的紮實功底,使他對語法學有了系統的認知和把握,深得呂先生的賞識和贊許。
然而,由於對古典文學和傳統文化的特殊愛好,對於詩詞歌賦的情有獨鐘,他在掌握了語法學之後,又開始攻克讓多少人望而卻步的所謂絕學——音韻學、語音學。兩年下來,幾乎成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裏的音韻學小權威了。
1979年2月,春風勁吹,大地復蘇,百廢俱興。8月,因為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副主任馮其庸先生的邀請,他到了北京給人民大學語言學研究生當指導教師,講授《左傳》。
後他應運城師專之聘,於1983年3月來到曾經養育過中華民族的搖籃——河東,任中文系顧問、運城師專學報編委,兼古籍整理小組成員。後來,他又擔當了山西省語言學會、古典文學學會、詩詞學會等顧問,山西省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編審委員。
從1984年起,他在語言學方面的精力主要放在了《爾雅》和《廣雅》上。他壹生尤其喜好古典詩詞,創作數千首,抒發胸臆,興觀群怨,思接千載,情通萬裏。中年時期,他多創作古體詩;晚年則偏重於律詩絕句,正如杜甫那樣“晚節漸於詩律細”,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書畫相通,孫先生壹直認為中國畫與文字書法壹脈相承,所以他幾十年如壹日地練習書法。主要學褚遂良和趙吳興,能得其神韻,深受著名書法家鄧散木先生的賞識,認為他氣韻不減。他從1935年開始學山水及白描人物,以明代沈周、文征明和清代四王的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暈等為宗,兼學李伯時和仇十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