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耳疳簡介

耳疳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概述 4 耳疳的病因病機 5 耳疳的治療 5.1 辨證治療 5.1.1 胃經濕熱與肝經火毒相兼 5.1.1.1 癥狀 5.1.1.2 治法 5.1.1.3 方藥 5.1.2 腎陰虧損虛火上炎 5.1.2.1 癥狀 5.1.2.2 治法 5.1.2.3 方藥 5.2 外治法 6 參考資料 附: 1 治療耳疳的方劑 2 治療耳疳的穴位 3 治療耳疳的中成藥 4 耳疳相關藥物 5 古籍中的耳疳 1 拼音

ěr gān

2 英文參考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chronic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purulent ear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耳疳為病名[1]。又名沍耳(見《馮氏錦囊秘錄》卷六)[1]。為膿耳之耳內流出膿水臭穢者。

《證治準繩·瘍醫》:“耳疳生瘡臭穢,乃足少陰、手少陽二經風熱上壅而成。”

《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耳疳時出黑臭膿,青震白纏黃色聤,胃濕相兼肝經熱,紅風偏肝血熱成。”

《馮氏錦囊秘錄》卷六:“聤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黃膿者,謂之停耳;常出紅膿者,謂之膿耳;耳內疳臭者,謂之冱耳;白膿出者,謂之纏耳;耳內虛鳴,時出青膿者,謂之囊耳。”

參見膿耳、聤耳條。

4 耳疳的病因病機

耳疳由胃經濕熱與肝經火毒相兼而成,或由腎陰虧損虛火上炎所致[1]。

5 耳疳的治療 5.1 辨證治療 5.1.1 胃經濕熱與肝經火毒相兼 5.1.1.1 癥狀

耳中流膿色黑而腐臭[1]。

5.1.1.2 治法

清火利濕[1]。

5.1.1.3 方藥

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治療[1]。

5.1.2 腎陰虧損虛火上炎 5.1.2.1 癥狀

耳中出黑膿而臭,經年不愈,頭暈耳鳴,脈細數[1]。

5.1.2.2 治法

滋陰降火[1]。

5.1.2.3 方藥

可用知柏地黃湯加減治療[1]。

5.2 外治法

《瘍醫大全》卷十三:“耳生疳瘡,黃連、兒茶、輕粉、冰片、麝香***乳細搽。”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