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新倉的新倉老物事

新倉的新倉老物事

《嘉興日報》平湖版刊登:

撰稿 鄧中肯 攝影 顧雪鋒

聽鄉人唱《新倉謠》挺有意思:“新倉新倉,好比天堂。南有海塘,北有山塘;西有河墩,東有白漾。胳膊山邊琵琶池,三寺六街十二坊。壹派好風光!”新倉本地老居民壹副自戀自愛、自我得意的腔腮,溢於言表。這個至今已有916年歷史的古鎮,壹直是平湖出東城門最為興隆的鄉鎮,自古就有“東鄉十八鎮,新倉第壹鎮”之美譽。古時確有為數不少的名勝古跡,古籍裏就有“新倉十景”的記載。昔日街坊也有“三寺六街十二坊二十四橋三十六弄四十八堂”之說,足見其曾經的富裕繁榮與興旺發達。 中國第壹大江的滾滾洪水攜帶著大量的泥沙直奔東海,在激動人心的出口處纏綿又繾綣地堆積了新的陸地。根據三角洲開發階段理論,三角洲的“上遊”往往地勢較高,適宜於人類定居,開發就較早,其次是“中遊”,再次是“下遊”。處在這個“下遊”之地的平湖,位於長江三角洲臨海的邊緣、圈屬於太湖流域,因淤漲海退而形成了大量的田地。空闊的蒹葭圍地也吸引了眾多尋找田地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氏族。

應該說,秦漢時期的長江中下遊地區還相當落後,包括現在的海鹽、平湖,金山、奉賢、南匯壹帶更為落後。秦始皇統壹中國,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會稽郡置縣二十六,其中壹縣因“海濱廣斥,鹽田相望”即稱“海鹽縣”。直到明朝宣德五年(1430年)把原海鹽縣東北境的武原、齊景、大易、華亭四鄉析出建新縣,取“湖平似鏡”,名之“平湖”。新倉原屬武原鄉,所以至今殯喪做道場奏班稟報地址時仍說是“武原鄉”。

古時武原鄉壹帶為蘆瀝濕地,就像《詩經》裏描繪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這個景況。蘆瀝濕地上布滿縱橫交錯的泄水河道,但更多的是壹片茫茫的蘆葦。當然,還有較大的河流,蘆瀝浦就是壹條非常重要而著名的泄水河流。

據顧祖禹《讀史方輿》記載:“蘆瀝浦,在縣東北三十八裏”,“縣北境之水,悉匯於此,有蘆瀝鹽場”。說到“蘆瀝浦”,就必須提及“東江”。

東江約在唐代即已湮廢,歷史上將東江、松江、婁江合稱“三江”。據考證,松江由太湖流出,在今江蘇甪直以西、澄湖以北古三江口,壹分為三。南派即東江(壹稱“上江”),南下流入白蜆湖、小湖,約在今澱山湖壹帶。從白蜆湖、小湖流出後稱為“谷水”。下遊各書記載不壹,大致主流壹支在今海鹽縣澉浦入海,壹支在今上海市金山縣小官浦入海,另壹支就在今平湖縣東蘆瀝浦入海。小官浦相當於現在的張涇河,但澉浦早已不存,其入海口壹段相當於現在的長山河出海處壹段,只留下“澉浦”這壹地名。蘆瀝浦也早已湮廢,但同樣留下了“水口”(獨山東)這壹地名;“水口”即蘆瀝浦之水的出海口。

因為有蘆瀝浦壹河,所以鹽場就名之為“蘆瀝鹽場”;因為有蘆瀝鹽場,所以集市就名之為“蘆瀝市”。就因為蕩漾著欸乃櫓聲的河岸上那癡情的壹排排蘆竹蘆葦,就因為種滿希望的田野上那坦蕩的壹馬平川,所以站成了壹個滄桑的名字——蘆川。新倉在明清時又名“蘆川”,至今在新倉中大街還有壹條弄堂,名為“蘆川新弄”。很像是壹塊記憶斑駁的門牌,永久地釘在新倉人飽經風霜的額頭。 新倉古鎮上的老房子很多。老大街南側的房子大都不大,因為臨河而建就沒有多大的空間,吸引眼球的就是那些駁石和石踏埠;但是街北的小弄堂裏舊時掩藏的名堂就多了。

最近我兩次去尋訪那些老弄堂,發現年份上百年的古宅已經留存不多,現在沒有坍廢的也已經破落不堪,岌岌可危。倒是東大街的朱家弄,其東側的壹長溜墻壁仍然保存完好。底部三陂黃褐色的石基非常顯眼,似乎還記錄著東鄉新倉曾經的富裕與氣派。金家弄原本也有幾棟大戶人家的庭院,可惜都已廢棄,只看到墻角跟隨意擱置的圓石礎。以前造房子,先打好地基;再在地基上擺礎,在礎上再立木柱。“基礎”壹詞的引申義即由此而來。“礎潤雨”,新倉人懂得察看石礎是否濕潤,就能推知老天是否要下雨了。

西大街的荷葉弄大概是新倉鎮上最為“捉襟”的小弄堂了。說它“捉襟”,是因為很小,很狹窄,裏面卻很進深。

江南古鎮上的發達人家,都肯定要構築庭院,又都肯定要藏富,所以上規模的私人住宅,壹般都縮結在弄堂的深處。新倉為東鄉第壹大埠,自然就有不少富綽人家。第壹次去時路過應家弄,但沒走進去,自然也就沒有什麽發現。第二次去時,壹位老嫗自告奮勇帶我去看。原來應家弄裏深藏著壹所老房子,年份在百年以上,上下兩層,前有天井,後有庭院。令我驚詫的不是它的規制,而是它的女兒墻。不知房屋先前的主人出於什麽構思,也不知出於哪方高人之手,竟把那女兒墻建得如此美輪美奐!在那高高的西墻之上,鑲嵌五件四方的雕刻作品。五幅飾品因墻勢而置,圖案各不相同,龍鳳花卉、盤蝠威虎,栩栩如生。雖已有破損,但依舊玲瓏生動。這是我去新倉鉆弄堂的最大收獲。

鹽船河南岸現有兩座房子還是值得壹提的。壹是西小街的姚家房子,也是大戶人家的住宅,解放後做過鄉政府,後來又成了鎮政府的食堂。它的外墻至今保存完好,石庫門絲毫未損,但墻內已面目全非。二是東小街的陸家房子。這是建於1935年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中有天井,且有回廊,可看作小型的跑馬樓。舊時新倉有好幾幢跑馬樓,但均已拆除。這座樓房幸虧在上世紀50年代被充公,被辟為“新倉地區醫院”竟得以保留下來,不然也有可能被“破四舊”破掉。但幾經滄桑,現已被改變了原來的面貌,東墻已被用水泥重新裝修過,天井裏的條石也已殘缺不全。有意思的是,南門口邊上的白墻上,上個世紀60年代為配合治療血吸蟲病宣傳的紅漆字依稀可辨,西墻上還寫有毛主席的詩詞《送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