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ǔ lìng yáng dú xiǎo jiē
2 概述暑令瘍毒小癤為病名。指暑天發生的熱癤。見《醫宗金鑒》卷七十四。又稱暑癤(summer furuncle[1])。為夏季好發於頭面部的癤[1]。其病多因感受暑天濕熱,蘊蒸肌膚而成。癥見初起時皮損如小豆,根部紅暈,繼而腫痛,常伴有發熱心煩,嘔吐舌幹等癥狀。見《外科啟玄》卷七。暑癤亦名暑瘍、暑令瘍毒小癤[2]。
暑令瘍毒小癤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汗腺炎。
3 暑令瘍毒小癤的治療《外科啟玄》卷七:“夏日受暑熱而生,大者為毒,小者為癤。令人發熱作脹而痛,別無七惡之證。宜清暑香薷飲,內加芩、連、大黃之類,治之而愈;外加敷貼之藥為妙。”
暑令瘍毒小癤治宜清熱解毒。可內服荊防敗毒散加藿香、黃連、石膏之類。相當於汗腺炎。
暑癤治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3]。
初起內服仙方活命飲或漏蘆煮散、防風散、升麻湯等,重者服仙方救命湯;外用如意金黃散或遠誌膏、五龍散等敷貼[3]。
若未消而膿成,則內服透膿散或黃芪內托散;外治則切開引流,膿多用豬蹄湯溫洗或以黃柏煎湯外洗,繼用二寶丹或五五丹提膿去腐[3]。
若成漏者,可用藥線引流,膿盡則用生肌散或玉紅膏、地黃膏等敷貼[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