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古代對彗星分裂有哪些記載?

中國古代對彗星分裂有哪些記載?

我國古籍中對這壹現象已有記載,《新唐書·天文誌》中有:“唐昭宗乾寧三年十月有客星三,壹大二小,在虛、危間,乍合乍離,相隨東行,狀如門。經三日而二小星先沒,其大星沒虛、危”。乾寧三年即公元8跖年。古書中的“客星”有時指的是新星(原來看不到,突然爆發而變亮的恒星,能被看到了,叫新星),有時指的是彗星,這裏指的是彗星。虛、危是我國古代的星座名稱,相當於西洋星座的寶瓶座和飛馬座的壹部分。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在公元896年,有壹顆大彗星和兩顆小彗星出現在寶瓶座和飛馬座,壹起向東移動,它們之間有時近些,有時遠些,看起來好像在打架壹樣,隔了3天,兩顆小的先看不見了,隨後大的也在寶瓶座消失了。這應是壹顆彗星的分裂,只是在分裂前較暗,沒有被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