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笈求學,於茲五載.學識雖長,涉獵雖廣,了然實寡.實不敢稱才德以備,肄業可待;況余實難去之.
母校雨雪瀌瀌,見晛曰消;然春時夏日秋裏冬季,皆俱各自之風情:春綠漫卷;夏草豐茂;秋實甸甸;冬裝素裹.其景之美,不可言.昔日同窗,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各自文采風流,委為余所欽;昔日嚴師,滿腹經綸,兢兢業業,廢寢忘食.
往事如煙雲,其曰:聚散無定.校園美景、美情,縈心三匝,不敢忘.
翻譯:
我原來呢,背著書箱求學,擱這兒學了五年啦.雖然我學識見長,文采頗具,懂的東西範圍變廣了,但是我真正精通的還少著吶.所以自己什麽德才兼備,畢業啥的資格早就具備,就掰手指等著畢業這種大話我還是不敢說.何況呢,我也很舍不得離開這兒吶.
我這個母校啊,冬天不大舒服,下雨又下雪的,嗯,就是“雨雪盛大滿天飄,見到日出化水消”.但是我這兒啊,春夏秋冬都非常有吸引人的風情吶.春天,啊,看那鮮嫩的綠!夏天,啊,看那豐茂的草!秋天,啊,看那沈甸甸的果實!冬天,啊,看那漫天的銀裝!我這裏的美麗,真是無法形容!我原來的朋友,就跟東坡先生似的,才高八鬥,美文妙辭那是信手拈來呀!我非常欽佩;我原來的老師雖然蠻嚴厲,但是他們都是滿肚子的墨水,教書兢兢業業,廢寢忘食.
但是嘞,這些都是浮雲了,所以這些往事就和煙雲壹樣聚散無定.啊!美麗的校園!妳的深情我不會忘得啦!這些都縈繞在我心頭,不敢忘記嘞!
文言文:
文言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
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
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壹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將不重要的字刪掉。
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
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註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標點,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壹般都會對其標註標點符號。
2. 關於學習的文言文有那些要學好文言文,就要多做這方面的題目或者多看壹些文言文方面的書,多翻譯壹些文言篇目和故事,從而提高文言水平。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試題是高考的重頭戲,有的同學經常會問,平時如何學好文言文才不至於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認為能註意以下幾點,學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沒什麽問題了。
第壹,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壹個時代裏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先疏遠屈原,後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誌不能實現,投江而死。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註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會團結壹心,眾誌成城;面對醜惡,會抨擊、鞭撻;我們會同心抵禦外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壹脈相承的。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應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壹起對比聯想,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準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實質。
第四,把握課本,紮實文言文基礎。平時的文言文學習,壹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②詞義,包括古今異義、壹詞多義、詞類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復句。
第五,在學習壹篇文言文中應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在整體把握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再次,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系上下文進壹步理解詞句;最後,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壹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總之,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3. "學"用文言文怎麽表達這個問題真的好難啊!
“學”,在文言中就是“學”!
比如“學而時習之”
比如“孫權勸學”
比如“譚青學琴”
等等,
“尚不知何字可謂‘學’也!
可以參見百度百科:“學”字詞條。
詳細解釋
動
1、形聲。作“壆”,象雙手構木為屋形。後作聲符,,加“子”為義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學習的主體。
2、學習。
學,識也。——《廣雅》
好學近乎知。——《禮記·中庸》
念終始典於學。——《禮記·文王世子》
學,效也。近而愈明者學也。——《尚書大傳》
學者,學其所不能學也。——《莊子·庚桑楚》
遠尋師學。——《後漢書·列女傳》
學而時習之。——《論語》
學即繼以問也。——清·劉開《問說》
2、模仿。笑嘻嘻走到鳳姐身邊學舌。——《紅樓夢》。又如:學嘴(學舌);調嘴學舌;學他爸爸走路的樣子;學不上來。
3、講述,說。
壹五壹十向著珍哥、晁大舍學個不了。——《醒世姻緣傳》
見說萬山潭,漁童盡能學。——唐·陸龜蒙《魚具》
又如:學舌(說閑話;搬弄是非)。
4、講學。
學,教也。——《廣雅》
叔仲皮學子柳。——《禮記》
凡學世子及學士。——《禮記·文王世子》
哀王者,帝之少弟,與太子遊學相長大。——《資治通鑒》
名
1、學校。又曾稱學廬、學教、學館、學堂、學宮、學院、學屋、學園。
學,官也。——《廣雅·釋室》
君子學以致其道。——《論語》
學則三代***之。——《孟子》
萬用入學。——《夏小正》
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禮記·王制》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韓愈《進學解》
2、學問。天子積學。——《後漢書·列女傳》
學有未達。——清·劉開《問說》
是芋視乃學。——清·周容《芋老人傳》
生平為學。——清·張廷玉《明史》
人之為學有難易乎?——清·彭端淑《為學壹首示子侄》
3、學科;某壹門類系統的知識。
今日覩卿詞學。——《劇談錄·宣宗夜召翰林學士》
又如:文學;哲學;地理學;化學;問學於師。[1]?
4. 關於“學習”的文言文句子有哪些1、“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出自:《應閑》東漢 張衡
釋義:人壹輩子要勤奮努力,倘不積極地探索研究,哪會有收獲或成就呢?
2、“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
出自:《勸學解》唐 韓愈
釋義:學業只有努力才能取得成功,辦事要多思考,不可做事隨便。
3、“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出自:王充在批判孟軻的“良知”、“良能”時說的話。
釋義:不學習自己就了解,不問人自己就明白,古今做事沒有這樣的。
4、“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
出自:《誡子書》三國 諸葛亮
釋義: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立誌就無法成就學業。
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自:《論語·公冶長》春秋 孔子
釋義:天資聰明而又好學,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
敏:聰明;好:喜好。
6、“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出自:《勸學篇》戰國 荀況
釋義: 謂只要堅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屬、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飾。 引申為:只要堅持不懈地努力,即使再難的事情也可以做到。
7、“生也有涯,知(智)也無涯。”
出自:《莊子.養生主》
釋義: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沒有邊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必然失敗的。
8、“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出自: 《鶴林玉露》宋 羅大經
釋義:繩鋸木斷用繩當鋸子,也能把木頭鋸斷。比喻力量雖小,只要堅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出自:《論語·為政》春秋 孔子
釋義:只是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而不學習,那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1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出自:《論語·述而》春秋 孔子
釋義:自己學習永不滿足,教誨別人永不疲倦。
11、“學然後知不足。”
出自:《禮記·學記》
釋義:只有先去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知識的缺乏。
12、“學無止境。”
出自:《問說》清 劉開
釋義:學無止境指學習是沒有盡頭的,激勵人們奮進。
5. 關於學習的文言文名句有哪些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篇》
解釋:只是學習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習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2、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篇》
解釋:勤奮學習而不感到滿足,教誨學生從不倦怠。
3、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讀書示子聿》宋代:陸遊
解釋:從書本上得來的知識,畢竟是不夠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行。
4、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勸學》唐代:顏真卿
解釋:少年時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才後悔自己年少時為什麽不知道要勤奮學習。
5、少年易老學難成,壹寸光陰不可輕。——《勸學詩 / 偶成》宋代:朱熹
解釋: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學問卻很難獲得成功,所以每壹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
6、讀書不覺已春深,壹寸光陰壹寸金。——《白鹿洞二首·其壹》唐代:王貞白
解釋:專心讀書,不知不覺春天過完了,每壹寸時間就像壹寸黃金珍貴。
6. 關於學習的古文有什麽啊韓愈的勸學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壹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譯文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還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筆直,符合用以取直的墨線,把它烤彎煨成車輪,木材的彎度(就)符合圓規了,即使又曬幹了,也不會再挺直,這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
所以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制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了。 我曾經整天發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
登到高處招手,手臂並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比原來加大,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裏,借助船只的人,並不是能遊水,卻可以橫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跟壹般人沒什麽不同,(只是君子)善於借助外物罷了。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兒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那麽就會達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
所以不積累壹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裏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壹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
(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麽)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麽)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鍵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壹啊。螃蟹有六只腳(實際上有八只腳)和兩只鉗夾,(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7. 關於學習的文言文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壹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後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聖人,超出壹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在的壹般人,才智不及聖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聖人成為聖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於這個原因吧? 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這是令人疑惑的!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並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讀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撫工掂繼郾荒澱維丟哩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壹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等等,就聚在壹起嘲笑他。問他們(為什麽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則足以感到恥辱;以官大的人為師,則被認為近於諂媚。”哎!求師之道的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壹提,現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同行,那麽裏面壹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所以學生不壹定不如老師,老師不壹定比學生賢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專門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歲,喜歡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記都普遍學習,不被恥於從師的世俗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賞他能履行古人之道,寫《師說》送給他。
8. 有關學習的文言文都有哪些1、戰國荀子的《勸學》
節選: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
釋義:君子知道他學得不全不精就足以認為是完美的,所以誦讀群書來力求融會貫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
2、宋代王應麟的《三字經》
節選: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釋義:玉如果不經過打磨和雕刻,就不能成為精美的器物;人如果不學習,就無法成才。
3、清代周希陶的《增廣賢文》
節選: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實際上是唐朝韓愈所作,被收錄進《增廣賢文》)。
釋義:如果妳想登上知識的高峰,那麽勤奮就是唯壹的路徑;如果妳想在知識的大海裏暢遊,刻苦就是祝妳前行的船舶。
4、宋代朱熹的《勸學詩 》
節選:少年易老學難成,壹寸光陰不可輕。
釋義:年華易逝,學習難成,不應該浪費每壹寸的時光。
5、唐代顏真卿的《勸學》
節選: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釋義:年輕時不知道要早早德努力學習,等到了滿頭白發之時才悔恨就已經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