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碣石山別名:無棣山、燕山山、馬姑山、大山地址:無棣縣城北30公裏處大山村北海拔:63.4米。周長:1600米。形成原因:火山噴發和噴發。形成時間:73萬年前。山體構成:錐形復合火山堆景區級別:國家AAA級旅遊景區面積:0.39平方公裏發展歷史、主要景點、碣石古井、馬殷湖、博物館、福地洞、第壹眼天空、空靈、石瀑、達摩克利斯洞、馬龍洞、群雕、石林景區、風雪山寺、管亥亭、文化藝術、傳奇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歷史文化、詩詞文化碣石山的發展歷史形成於大約。山體不對稱但層理明顯,巖性為深褐色霞石苦橄巖。碣石山火山土碣石山歷史非常悠久。據《無棣舊縣誌》記載,此山古近江海。離海口只有十裏,是航標山,叫碣石山。山上無植被,春秋時稱為無棣山(無棣縣最早由此得名,隋開帝六年(586年)位於此,明代為避帝諱,將改名為海豐)。山下有個賣鹽的月亮,山腰有個鹽廟,魏晉時也叫鹽山。唐初,東鹽州馬俊德在此山舉行起義,後被唐朝鎮壓。為了紀念馬俊德,村民們把燕山改成了馬姑山。到了元代,為與另壹座山相區別,改名為大山。碣石山改名為碣石山。因地勢低,位置偏僻,多次更名,變化很大,特別是班固撰寫《漢書地理》後,將龔宇碣石從渤海東岸遷到渤海北岸。後來,它被抄錄在《水鏡註》中,這導致了歷史上關於碣石的許多爭議,有些人甚至得出了碣石沈入大海的錯誤結論。但無棣縣的工作人員走訪碣石的其他地方,查閱古今資料,邀請歷史學家研究考證,最終得出“龔宇的碣石在無棣,曹操登陸的碣石也在無棣”的結論!史料佐證概括如下:壹、明代大地理學家、史學家顧先生所撰《趙宇誌》記載:“濟南府海豐縣有馬姑山,即大碣石山。”
其次,商務印書館1931年出版的《中國古今地名詞典》記載,無棣馬谷山是馬谷山、黃河古道、碣石三個詞條中的碣石山。
其三,《山東通誌》記載:“山東無棣縣北六十裏,山西南半部有壹洞,寬二尺余,深不可測。相傳有龍馬,故名(麻姑山)。趙玉芝記載是古碣石山。”
四、《無棣縣誌》歷代記載:“大山,原名碣石山、燕山、麻姑山。”
第五,《漢書·郊祀記》註:“前三年(215)訪碣石。”《山東通誌》說:“秦始皇東遊界石,後離此,因其名,恨二郡。”武帝秦屬“季峻濟慈縣”。
無棣縣以北30公裏的馬姑山海拔僅62.4米,在方圓只有0.39平方公裏。這座山由玄武巖、火山蛋和火山灰組成,是654.38+20萬年前火山噴出物堆積而成。“山不高,但有仙,所以有靈……”唐代劉曾於永輝年間在無棣縣任職,他通過實地考察認為,“馬谷山無疑是九河入海處的碣石。”(《無棣縣誌·屬地誌》)。
“海”是指渤海。
“九河”是黃河下遊的壹條支流,是易道的支流路線。
“碣石”是該島從海到河的航行標誌。只要打開壹張中國現代地形圖,就能看到華北地區壹個百川交匯的地方,即河南省涿縣以北到河北省廣平、大名、河間以及山東省聊城、濱州以北的廣大地區。河源比較密集,然後逐漸變得稀疏,但幾乎都是向東北流向渤海西岸。
馬谷山以東,魏晉時還是壹片海,叫月明谷,是海鹽的產地,所以馬谷山被稱為“鹽山”或“鹽山”。《山東通誌》載:月明谷在海豐縣(今無棣縣)東北。《全天下》載:“月明谷西接馬谷山,煮鹽之地,今亦稱月河口。”
無棣縣位於九條河流的末端;馬谷山,古稱碣石,立於古河河口,與龔宇“遊傑碣石”壹文相符。可以斷定,無棣馬姑山就是龔宇的碣石山。於是無棣縣於2001年9月5日在新落成的碣石山碑前,召開了龔宇碣石山更名新聞發布會。重點開發七八十年代,碣石山曾作為當地建築石材的供應地,導致山體受到壹定程度的破壞。為了保護和合理開發這裏的地質遺跡,3月2日,1999,山東省批準建立省級地質遺跡保護區。碣石山2001更名後,恢復重建了部分古建築,新建了山路,新建了馬殷湖、碣石門等景點。2009年,無棣碣石山旅遊景區被正式授予“國家AAA級旅遊景區”稱號。景區內有畢夏廟、曹操詩詞雕塑、管亥亭等。開發了福地洞、龍馬洞、石林、石瀑等火山遺跡景觀;有《無字碑》(界石門碑文)、《重建馬姑山寺碑》等古代石刻。景區集火山遺跡科普、碣石山觀光、前童島民俗、曹公島主題公園、馬殷湖休閑娛樂於壹體。該鎮專門出臺了《進壹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實施方案》,成立了歷史文化資源挖掘、收集、整理工作小組,聘請相關專家深入實地進行挖掘和系統整理。挖掘了火山文化、道教文化、傳奇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形成了碣石山文化的獨特品牌。2013 12 12山東省無棣碣石山省級地質公園規劃(2013-2025)獲得山東省國土資源廳批復,無棣縣正式發布實施規劃,全力打造文化旅遊新地標。2014大年初壹,碣石山鎮制定出臺了《2014民俗民間藝術展演活動方案》,結合節日民俗傳統和碣石山景區建設,引導全民參與春節文化活動,大量瀕危的過年習俗被整理重現。主要景點碣石古井碣石山古井(無棣縣人* * 2002 165438+10月12)被公布為縣級文保單位。地址:無棣縣碣石山鎮碣石山東南麓)井口呈方形,此井深約15-16米,無論旱澇,水位始終在1.5米左右。據村民說,井底是木頭做的,裏面有壹個碗口大小的泉眼,周圍有壹個小泉眼。井口架是專門挑選的井梁,由未嫁接的小棗樹制成。據考,建於明代,當地群眾多次集資維修。現在豎井壁上刻著“民國十九年維修”的字樣,清晰可見。碣石古井據說這裏是龍眼,龍尾在黃龍灣。明朝萬歷年間,風水先生曾揚言此地為寶,將來有臣無天子。明朝官員楊威(楊天官)聽說後,告訴皇帝,皇帝深感憂慮,便在這裏挖了壹口井,以破風水。最神奇的是,很多人不小心掉進了這口井裏,卻絲毫沒有受損,所以當地人對這口井非常推崇,在井口上方建了壹個鐵亭。無棣縣馬殷湖馬殷湖馬殷湖濕地公園(2012、12.05被山東省林業廳公布為省級濕地公園)位於碣石山鎮碣石山風景區,由馬殷湖、馬家河、德惠新河濕地組成,東西跨度4.5公裏,南北跨度5.5公裏。濕地公園占地886.00平方米。動物資源也很豐富,包括脊椎動物6綱28目65科236種;魚類類1目7科18種;兩棲類1目,3科5種;爬行動物有3目4科11種;179種,39科,15目;哺乳動物5目8科15種;動物中,國家1保護動物有兩種:丹頂鶴和金雕。還有天鵝、白枕鶴、白琵鷺等22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通過濕地保護和修復,馬殷湖濕地公園已建成集濕地保護、天然湖泊特色、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和文化旅遊休閑為壹體的省級濕地公園。博物館碣石山地震火山博物館是山東省地震局“十壹五”期間的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300多萬元,建築面積923平方米。博物館由地震監測預報觀察室、科普宣傳廳、4D動感影院和多功能報告廳四部分組成。地震監測預報觀測室配有地震測量、電磁、流體等專業觀測儀器設備。科普宣傳大廳裏擺放著防震減災知識、過去使用過的地震監測預報設備和火山噴發標本。4D動感影院利用現代聲光電技術,播放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科普宣傳片。多功能報告廳是地震咨詢、會議、專家報告和學術交流的配套場所。博物館2011 7月21日,碣石山地震火山博物館“全國科普基地”揭牌。在福地洞的傳說中,碣石山是神仙修行和生活的地方,所以這座山上有很多洞穴,都是神秘而富有傳奇色彩的。壹線山峰中常見的石景,因兩壁夾縫,隙中見藍天如壹線而得名。壹行天空空空如也,因山闊而得名,氣勢磅礴,開闊眼界。石瀑碣石山石瀑遍布黑石各處,似炭似鐵,有的大如拳頭,有的如鱗片,似煤矸石堆。相傳達摩洞,壹石瀑,渡河北上後路過此處,在此洞內歇息,故名達摩洞。龍馬洞龍馬洞的山洞不深,小路形似樓梯。相傳此處出龍馬,故名。曹操詩詞的群雕,就是為了還原曹操登上碣石的場景。石林景區石山石林景區就像壹個竹筍,看起來像壹個人,坐著,躺著,站著,就像放大的太湖石。風雪山寺“豹子頭”林沖從河南開封被發配到滄州,當時的無棣屬滄州郡。在無棣的東部和東北部,有大片的天然草原和蘆葦,政府為備戰修建了許多飼草場。漢奸高俅誣陷林沖,派人燒草料田。林沖逃走了,逃到了山寺。他碰巧遇到了追趕他的敵人。壹怒之下,他遇到仇人,去了水泊梁山...因為這是滄州方圓數百裏唯壹的山寺,《水滸傳》裏的描寫應該就在這裏。觀海閣位於碣石山頂。樓上鐫刻著生於無棣的北宋詩人李之儀所寫的“步雲苑”四個字:“妳住在長江頭,我住在長江尾,天天想妳,* * *飲壹江……”觀海閣也是第壹屆世界華人運動會的火炬收集點。文化藝術的傳奇文化《紫同治劍》卷七二有言:戰國末期,“宋人燕人不避,羨男之高者,自稱有仙術、解體、營銷之術,燕齊諸怪癖,爭傳之誌。自從齊威王、王玄、燕昭王都信了他的話,人們就蜂擁到蓬萊、方丈、瀛洲(三座聖山),說這三座聖山在渤海。”“那些味道最好的,神仙和神仙藥都在雲裏。”據說宋無極是道家經典中的月中仙子,仙門子臯是住在碣石山上的仙子。因此,仙山吸引了中國歷史上最有才華、最喜歡神仙的兩個皇帝秦始皇和漢武帝登高求仙。道教文化根據民間傳說,大山是商周時期黃的妹妹,黃有三個姐妹。黃到商紂時,為了躲避商紂王的追擊,三姐妹隱居在民間,三姐妹以各種方式幫助周君,為消滅商紂王做出了貢獻。周朝建立後,姜子牙被女媧神化,讓她們化成山接受民間崇拜。大山是老大,被民間封為畢夏的君主。讓他們的義壓制世間的惡,作為玉帝的使者傳遞人間的喜怒哀樂。為了人民的安全,三姐妹有求必應。關帝廟民俗文化清朝乾隆年間,碣石山腳下的青蓮寺,有壹位名叫顏靜的尼姑主持。經過三年的籌款,玉皇廟、呂祖廟、文昌閣、關帝廟和達廟在山頂建成。大旱之年,各村村民出門敲鑼打鼓祈雨,廟會香火日漸興盛。於是,香火廟會每年農歷四月在大山裏舉行兩次,四月十七日為“小會”,四月二十七日為“大會”。麥收之前,是農民購買農業所需物品的時候。山中香火繁盛,市場活躍,為魯北、冀南之首。2005年4月27日,恢復古廟會。
碣石山古廟會,壹是人多,包括受邀的參與者、信眾男女、材料商、藝人和湊熱鬧的人;第二,程序完整。碣石山古廟會由文化、商業、祭祀三部分組成。屆時,將邀請文化和民間藝術團體進行娛樂,包括劇團、雜技、鼓、舞獅和秧歌。邀請民間經貿組織參會,展銷古代兒童玩具、服裝鞋帽、冷飲小吃、夏季產品;特別邀請嶗山道教人士主持祭祀,並在鹽山縣前童鎮舉行“上信子”等活動,在海興縣高灣鎮將“鑾駕”送至畢夏袁俊。
碣石山古廟會的大型商業活動區在集市,小型傳統民間貿易在碣石山和通往曹操馬殷湖的中心路兩側,大型戲劇、雜技和民間藝術表演在馬殷湖停車場。祭祀活動由碣石山鎮37個村鑼鼓隊、濱州舞獅隊、河北海興秧歌隊開場,隨後是民間鼓隊、彩隊、民族樂隊。碣石山地下停車場主要安排古廟會開幕式,並進行無棣大成武術隊、舞獅隊、秧歌隊、氣球廣場隊放飛氣球等表演。歷史文化《尚書·龔宇》載:“冀州:...大陸使之,島披衣,右界石入江。”都說大禹治水是從源頭做起,首先是“鋪土,隨山刊木”,然後是引漳、衡、衛之水,最後是“夾右碣石入河”,使之“九河皆道”。文中的河指的是古黃河,虞姬地圖顯示這裏是古黃河入海的地方。千百年來,碣石山見證了黃河的變遷,沈澱和堅守了黃河故道的厚重文化,被譽為黃河故道的“化石”。《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二年,始皇帝之節事...雕碣石門。他的話是這樣說的:我是以教師的身份開始職業生涯的,沒有辦法屠殺...男人享受自己的領域,女人研究自己的事業,壹切都井井有條。群臣在誦經,請刻此石,掛此儀。”《吳晗帝姬》載:“元豐元年,自泰山而行,東巡海,至碣石。”《無棣縣誌·古跡》:“帝賜之街,於縣北七十裏。相傳漢武帝曾在此駐紮,並下詔免除該村賦稅。這是漢武帝的禮物,故名‘帝慈街’。”《子同治鑒》卷128《宋紀釋》載:文成帝“二月,丙子登碣石山觀海。”正是這些歷史記載,框定了碣石山作為歷史文化名山的地位。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孟德率軍北伐至烏桓,登上碣石山,寫下名句《觀滄海》:“碣石在東看海。大海如此廣闊無垠,島嶼高高聳立在海面上。樹木和百草枯草,非常茂盛,秋風吹得樹木發出悲傷的聲音,大海正在湧動巨浪。秋風蕭瑟,洪波湧起...還好,連,歌裏唱的。”這首千古絕唱描繪了當時碣石山的景色,表達了作者的宏大抱負。唐代詩人劉長卿來到碣石山,寫下《無棣溝夜話》:“無棣為城時,長城為楚門戶。河流通向星辰大海,雲海在馬谷山附近。僧廟白雲外,綠屋之中。晚潮滿,帆落處處。”描述了碣石山的繁忙景象,碣石山是壹個看海的景點,樹木眾多,草本植物豐富,船只縱橫交錯。明代高級大臣楊威在《登上麻姑山》壹詩中寫道:“平地上突然出現壹座高峰,她登上若麗碧芙蓉。”清朝的張可佳寫道:“遠觀之,當知海近,感不到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