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地理小故事

地理小故事

相傳很早以前,喜馬拉雅山的珠峰地區,曾是壹片汪洋大海,叫喜馬拉雅海。海邊長滿了青草和鮮花,高大的樹上結滿了果子,林子裏野獸成群,百鳥齊鳴,是壹個美麗富饒的地方。

後來,有壹群妖怪來到這裏興風作浪,它們追捕野獸,趕走百鳥,踐踏森林,攪得大海裏的魚兒都不得安寧。受害者聯合起來,壹齊到東海龍王那裏告狀,龍王立刻派來他的小女兒珠穆朗瑪去降服這群妖怪。珠穆朗瑪女神將這群妖怪壹個壹個抓來,用從東海裏取出的礁石把它們壓在下面,這群妖怪的魔力很大,礁石少了壓不住,於是珠穆朗瑪女神就不停地用礁石堆呀堆,堆成了世界上最高大的壹座山,才把這群妖怪壓服了。為了改變礁石上寸草不生的環境,女神又在山坡上灑下了樹木和花草種子,使這裏變成了壹個草木蔥蘢、千獸群集、百花盛開的地方。為了感謝女神的功德,花、草、鳥、獸們***同為女神開了個慶功會,會上大家壹致要求女神永遠留在人間。珠穆朗瑪女神也很留戀人間美麗的景色,就化做壹座山峰,終年站立在喜馬拉雅山上,環顧地球上五湖四海,保護著所有的動植物免受妖怪的禍害。

根據地質學家科學考察研究,現在是地球之巔的珠峰地區,原來確實是壹片汪洋大海,叫喜馬拉雅海。1966年,我國科學家在珠峰附近進行科學考察時,發現了喜馬拉雅魚龍化石,1975年又發現了中國旋齒鯊珠峰種化石,這是在距今二至三億年前稱霸海洋的動物,說明珠峰地區有過海洋的歷史。

珠穆朗瑪峰地區原屬古地中海的壹部分,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是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的結果。原來印度板塊在非洲板塊的東南端,與亞歐板塊之間被古地中海隔開,由於印度洋底的擴張,印度板塊不斷向北漂移。大約在2000~3000萬年以前,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相碰撞,印度板塊斜插在亞歐板塊之下,猛烈地擠壓產生褶皺,隆起成山,從而形成了地球上最年輕、最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至今印度板塊仍在北移,喜馬拉雅山還在上升。

喜馬拉雅山的歷史變遷,是地殼運動、海陸變遷、滄海桑田變化的重要例證,也是板塊運動的例證。民間流傳女神降妖的傳說故事,多少隱含了這種地理環境的大變遷

神秘的百慕大三角

1968年9月壹架“C132”客機正在晴朗天空中飛行,突然飛機墜落入海,機上27人全部喪生。1973年3月,壹艘摩托船在平靜的海面上行駛,瞬間船沈於海,船上32人無壹幸存。以上海難僅是發生在百慕大群島附近三角形海區的其中二例。這裏,因艦船、飛機屢遭劫難而被人們稱為“死三角”。壹時間,眾說紛紜,種種疑問,令人百思不解。那麽,神秘的“百慕大三角”究竟是怎麽回事?

“死三角”海區位於大西洋西側百慕大群島、佛羅裏達海峽和大安的列斯群島東端的波多黎各島之間。大部分位於北緯20°~30°之間,屬於北熱帶。這裏全年主要受熱帶氣團控制,盛行東北信風。夏秋多熱帶颶風,狂風怒吼,常形成10多米高的水墻,此外,還經常可以遇到海龍卷,它能把海水吸到幾千米的高空,給航行罩上了可怕的陰影。

“死三角”海區正處在南、北美之間地殼斷裂帶的北緣,火山和地震活動非常強烈,海底地形十分復雜。“死三角”的下面,大部分是深達6000米以下的北亞美利加海盆;北部是突起於四周深海盆的百慕大海臺,西和西南側是靠近大陸和群島的廣闊的大陸架,南端是深達9215米的波多黎各海溝。

“死三角”附近既有明顯突出的半島如佛羅裏達半島、尤卡坦半島,又有被半島圍起來的較封閉的海灣——墨西哥灣,還有眾多的島嶼和海峽:巴哈馬群島、大安的列斯群島和小安的列斯群島等1200多個島嶼。這些島嶼面向浩瀚的大西洋,屏障著加勒比海,大大增加了洋流的復雜性。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在安的列斯群島附近大部轉向西北,從“死三角”海區穿過。另外,從墨西哥灣經佛羅裏達海峽流出的佛羅裏達洋流,非常強大,寬度擴及整個海峽,達150千米,洋流深800米,每晝夜流速為130~150公裏。如此“浩浩蕩蕩的大軍”也從“死三角”海區通過。總之,“死三角”海區洋流復雜,勢強流急,遇難的飛機、船只即使不沈入洋底,也會被強大的洋流沖得無影無蹤了。給人以壹點殘骸不留、神秘失蹤的假象。還有,“死三角”海域又是馬尾藻海的壹部分,海面布滿了以馬尾藻為主的褐色藻類,不利航行。

“死三角”海區位於巴拿馬地峽的東北方,是西歐、北非和北美東岸到巴拿馬運河航線的必經之地,過往船只絡繹不絕,海上交通運輸繁忙。此外,巴哈馬群島風景秀麗,氣候溫和,是旅遊勝地,節假日許多人駕著自己的遊艇或私人飛機到這裏度假,難免不發生意外。

如果我們充分考慮到以上這些因素,再根據每次失事的具體情況作深入細致的分析,那就對“死三角”海域所發生的事件不會感到神秘莫測,但有壹點可以肯定,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不會存在什麽超自然的現象。至於壹些學者提出的各種假說,如百慕大三角失蹤事件都是飛碟幹的,自然激光會使船只、飛機化為烏有等等,都是站不住腳的。

1990年,美國海洋基礎工程學專家韋恩·鄧拉普發現百慕大三角區海床蘊藏極為豐富的天然氣和石油,而高壓油氣正是人們屢遭劫難的“死神”。原來他發現,在百慕大海區內,常有大量奇異的水合物漂浮過來,而這些水合物又極易氣化,為此他做了實驗,在壹個不大的區域內,幾分鐘就測得500萬立方米驟然溢出的氣體,後被證明是天然氣。他說:幾百萬年來,沈積在此地海底的動、植物,腐爛發酵,形成了大面積的氣、油田。在該地特有的高壓、極冷條件下,海水的水分子和天然氣分子受壓結合,結晶為冰樣的水合物存於海面、水中、海底,水合物在壓力稍減或溫度略升時,即溶化並瞬間放出大量的天然氣。因水合物在溶化過程中的膨脹,致使海水沸騰,氣團雲霧遮日,當輪船經過此地,突然比重變小的海水,無力承受船體的重量,遂沈入海底。而飛機來到百慕大三角區上空,由於天然氣大量釋放,導致發動機缺氧,逐漸熄火,其機尾排出的帶有火星的廢氣,就會引燃從海面不斷上湧的天然氣,使墜落的機體頓時成為壹團火焰。

2.火燒葫蘆峪與氣旋

三國後期,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壹次將司馬懿父子及所率魏軍困在葫蘆峪。遍山燃起大火,欲將敵方全部燒死。司馬父子自度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壹場大雨澆滅了山火,司馬氏得以死裏逃生。這場雨其實不是什麽“天意”,恰恰是諸葛亮自己制造的。熊熊的大火使此山區的近地面空氣受熱上升,氣壓降低。低氣壓區形成氣旋,其中心因空氣上升冷卻凝結而降雨。就是說,葫蘆峪裏下了壹場氣旋雨。諸葛亮雖然通曉天文地理,但畢竟缺乏現代科學知識,不識“氣旋”是怎麽回事,否則,他可能會用另外的戰術來殲滅魏軍。

3.借東風與季風

赤壁之戰前夕,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軍精心準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壹件大事,壹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機,挑明周瑜的病根是“只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周瑜為什麽“欠”東風呢?因為赤壁古戰場在我國東部季風區。當時正值隆冬,盛行西北風,極少刮東南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用火攻反會燒了自家。周瑜焦急是有道理的,它符合氣候規律性。而所謂“借”東風,其實是諸葛亮預測到冬至前後短時間天氣反常現象,故弄玄虛而已。由這則故事能自然地引出季風、氣候、天氣等概念。

4.德軍潛艇與密度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潛艇經常從地中海出入直布羅陀海峽,在大西洋襲擊盟軍。盟軍吃了幾次虧,便派戰艦守住海峽,用聲納監聽,計劃壹聽到潛艇的馬達聲便用深水炸彈將其炸毀。監聽多日,毫無聲響,德軍潛艇竟神不知鬼不覺地溜出海峽,出現在大西洋中。原來,直布羅陀海峽表層海水由大西洋流入地中海,底層海水由地中海流入大西洋。德軍利用這壹點,過直布羅陀海峽時,關閉所有的機器,借助海流而行,盟軍守株待兔卻讓“兔子”在眼皮底下溜了。這股海流屬於密度流,究其成因可引入課本要學的內容。

5.尋找石獸與流水侵蝕作用

清代學者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遊。壹位老兵說,應該在上遊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麽會向上遊“跑”呢?原因在於,石獸落水後對水流形成阻力,使周圍水速更快,沖刷能力更強,其下面迎水流壹側的泥沙逐漸被水沖走,成為空穴。久之,石獸因重力作用朝著迎水流的方向傾倒,如此再三,便向上遊移動了壹截。可見老兵的判斷是正確的,流水的侵蝕和搬運作用,使石獸能“逆水而行”。

6.海灣戰爭與自然帶

在侵越戰爭和海灣戰爭中,美國都打出了空軍王牌,但結果截然相反,除政治原因外,兩地自然環境不同是很重要的原因。越南地處熱帶季雨林帶,在“胡誌明小道”沿線,森林遮天蔽日,加上崎嶇的山地地形,在空中很難觀察到地面的軍事動態。美軍用電子監聽等高科技手段來確定轟炸目標,也收效甚微。而伊拉克與科威特大部分地區是熱帶沙漠,地表平坦,植被極少,面對多國部隊“地毯式”轟炸,伊軍毫無隱藏可言,只有挨打的份,戰鬥力嚴重損傷,註定了吃敗仗的結局。由此可見,自然帶與地形,對於空襲戰,起了不可小覷的客觀影響。

泰坦尼克號,在世界航海史上曾被驕傲地稱為“永不沈沒的巨輪”,該船船身相當於三幢半住宅大廈的長度,被歐美新聞界譽為“海上城市”。1912年4月15日淩晨,它載著2207名旅客和船員作處女航時,同壹座漂浮的冰山發生了僅僅為時10秒鐘的碰撞,便造成1513名旅客遇難的悲劇。這輝煌的首航竟給它帶來了葬身海底的厄運。

泰坦尼克號遊輪於1912年4月10日從英國南安普敦啟航開往紐約,登上這條船的富商大賈和英美兩國的社會名流,都想在這條嶄新的奇跡般的巨輪上逍遙自在地度過美妙的壹周。甲板下面,低等客艙裏乘坐的是數百名移民,他們要越過大西洋,到彼岸去開創新的生活。

最初幾天平安地過去了,但是到了到第四天,報務員收到了航行在前方的船只發出的緊急電訊,電訊提醒他們冰山異乎尋常地向南漂浮,已經到了附近海域。4月14日是星期天,泰坦尼克號又收到了同樣內容的緊急電訊,然而這些警告均未受到高傲的船員的重視,第壹次收到的警報被丟到壹邊,幾個小時沒有向船長報告,後來的兩次幹脆沒有送交到指揮室。黃昏剛過,氣溫便開始驟然下降,盡管冰山臨近的跡象已經十分明顯,泰坦尼克號卻既沒有改變航線也沒有降低航行速度。

夜幕降臨之後,愛德華·史密斯船長布置了警戒冰山的了望哨。23點40分了望臺上的人最先發現了冰山,值班軍官下令向右弦急轉彎。可是壹切都太遲了,冰山已經將船弦外壁撞開了壹條100米長的裂口。大多數旅客只是感覺到了輕微的震動,幾乎沒有引起任何人的註意,但是隨船的工程師們經過察看後認定:該船已經無法挽救了。他們認為,如果船上的16個防水艙只有4個進水的話,船還可以浮在水上,但不幸的是有5個底艙的外壁被冰山撕裂了。三等艙裏的旅客大都起了床,因為海水已將他們房間裏的地板淹沒。報務員用莫爾斯電碼發出了最新規定的SOS呼救信號,在海難中使用這種信號還是第壹次。午夜12點零5分,按照船長的命令救生艇開始下水。

旅客們並不清楚,在所有的救生艇上總***只有1178個座位,只能接納旅客總數的壹半,但是按當時的法律規定,這種救生條件已經算相當充分了。起初,旅客當中並沒有發生恐慌,他們根本不相信會有什麽危險,因為泰坦尼克號是“永遠不會沈沒的!”直到船體出現了危險的傾斜,他們才失去了先前的鎮定。婦女和兒童首先離船。頭等艙裏的乘客優先登上了救生艇,在他們當中只有4名婦女在這次海難中喪生。在二等艙和三等艙裏的272名婦女當中幸存下來的只有96人。有壹段時間,三等艙通向甲板的門甚至都被鎖住了,以防下面的乘客湧到甲板上來。在越來越傾斜的甲板上,樂隊不停地演奏著拉格泰樂曲。

淩晨2點40分,泰坦尼克號幾乎在水中直立起來,然後便頭朝下沈入了3000米深的大西洋中。那些留在黑暗艙房裏的移民們和泰坦尼克號壹起葬身於海底,甲板上的人全被拋入了冰冷的海水,成了這條著名的冰海沈船的隨葬品。

造成這條豪華巨輪沈沒的冰山,其實不是什麽神秘的東西,它是漂浮在極地海域的巨大冰塊。每年春夏時節,因氣溫升高極地海洋冰塊破裂而生成,在向溫帶、熱帶漂移時,逐漸消失。它們體積相差極大,大的冰山可達幾公裏長,這樣的龐然大物,是海上行船的巨大威脅。

泰坦尼克號被撞沈,說明了自然界的力量是巨大的,人類切不可盲目自大,壹定要對各種自然現象予以足夠的重視,不然就避免不了悲劇的發生。

神秘的百慕大三角

1968年9月壹架“C132”客機正在晴朗天空中飛行,突然飛機墜落入海,機上27人全部喪生。1973年3月,壹艘摩托船在平靜的海面上行駛,瞬間船沈於海,船上32人無壹幸存。以上海難僅是發生在百慕大群島附近三角形海區的其中二例。這裏,因艦船、飛機屢遭劫難而被人們稱為“死三角”。壹時間,眾說紛紜,種種疑問,令人百思不解。那麽,神秘的“百慕大三角”究竟是怎麽回事?

“死三角”海區位於大西洋西側百慕大群島、佛羅裏達海峽和大安的列斯群島東端的波多黎各島之間。大部分位於北緯20°~30°之間,屬於北熱帶。這裏全年主要受熱帶氣團控制,盛行東北信風。夏秋多熱帶颶風,狂風怒吼,常形成10多米高的水墻,此外,還經常可以遇到海龍卷,它能把海水吸到幾千米的高空,給航行罩上了可怕的陰影。

“死三角”海區正處在南、北美之間地殼斷裂帶的北緣,火山和地震活動非常強烈,海底地形十分復雜。“死三角”的下面,大部分是深達6000米以下的北亞美利加海盆;北部是突起於四周深海盆的百慕大海臺,西和西南側是靠近大陸和群島的廣闊的大陸架,南端是深達9215米的波多黎各海溝。

“死三角”附近既有明顯突出的半島如佛羅裏達半島、尤卡坦半島,又有被半島圍起來的較封閉的海灣——墨西哥灣,還有眾多的島嶼和海峽:巴哈馬群島、大安的列斯群島和小安的列斯群島等1200多個島嶼。這些島嶼面向浩瀚的大西洋,屏障著加勒比海,大大增加了洋流的復雜性。大西洋北赤道暖流在安的列斯群島附近大部轉向西北,從“死三角”海區穿過。另外,從墨西哥灣經佛羅裏達海峽流出的佛羅裏達洋流,非常強大,寬度擴及整個海峽,達150千米,洋流深800米,每晝夜流速為130~150公裏。如此“浩浩蕩蕩的大軍”也從“死三角”海區通過。總之,“死三角”海區洋流復雜,勢強流急,遇難的飛機、船只即使不沈入洋底,也會被強大的洋流沖得無影無蹤了。給人以壹點殘骸不留、神秘失蹤的假象。還有,“死三角”海域又是馬尾藻海的壹部分,海面布滿了以馬尾藻為主的褐色藻類,不利航行。

“死三角”海區位於巴拿馬地峽的東北方,是西歐、北非和北美東岸到巴拿馬運河航線的必經之地,過往船只絡繹不絕,海上交通運輸繁忙。此外,巴哈馬群島風景秀麗,氣候溫和,是旅遊勝地,節假日許多人駕著自己的遊艇或私人飛機到這裏度假,難免不發生意外。

如果我們充分考慮到以上這些因素,再根據每次失事的具體情況作深入細致的分析,那就對“死三角”海域所發生的事件不會感到神秘莫測,但有壹點可以肯定,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不會存在什麽超自然的現象。至於壹些學者提出的各種假說,如百慕大三角失蹤事件都是飛碟幹的,自然激光會使船只、飛機化為烏有等等,都是站不住腳的。

1990年,美國海洋基礎工程學專家韋恩·鄧拉普發現百慕大三角區海床蘊藏極為豐富的天然氣和石油,而高壓油氣正是人們屢遭劫難的“死神”。原來他發現,在百慕大海區內,常有大量奇異的水合物漂浮過來,而這些水合物又極易氣化,為此他做了實驗,在壹個不大的區域內,幾分鐘就測得500萬立方米驟然溢出的氣體,後被證明是天然氣。他說:幾百萬年來,沈積在此地海底的動、植物,腐爛發酵,形成了大面積的氣、油田。在該地特有的高壓、極冷條件下,海水的水分子和天然氣分子受壓結合,結晶為冰樣的水合物存於海面、水中、海底,水合物在壓力稍減或溫度略升時,即溶化並瞬間放出大量的天然氣。因水合物在溶化過程中的膨脹,致使海水沸騰,氣團雲霧遮日,當輪船經過此地,突然比重變小的海水,無力承受船體的重量,遂沈入海底。而飛機來到百慕大三角區上空,由於天然氣大量釋放,導致發動機缺氧,逐漸熄火,其機尾排出的帶有火星的廢氣,就會引燃從海面不斷上湧的天然氣,使墜落的機體頓時成為壹團火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