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趙村小誌

趙村小誌

趙村,諸暨城東壹個極普通的村莊。她從南宋出發,壹步步緩緩走來,終於壹腳跨進了二十壹世紀的輝煌。趙村現在處於城市的心臟,成為城東新區的有機組成部分,升格為城市二環線內的住宅區。趙村人民耕耘了幾百年的土地,早已寸土寸金。趙村在時代更替中華麗轉身,得益於祖宗的慧眼,歸功於祖宗的恩澤。所謂“風水寶地”,其實是祖宗幾百年前就已設計好的。

自宋代開始,諸暨郊外設鄉、都、裏,鄉大於都,都大於裏。趙村在古代地處安俗鄉、七十二都、柵潭裏,村名叫趙村。故趙村的姓氏在家譜上叫“暨陽安俗趙氏”,趙村的村名在家譜上叫“柵潭趙村”。趙村現在的全稱叫“暨陽街道東三村趙四小區”,古代的全稱則叫“安俗鄉七十二都柵潭裏趙村”。

安俗、柵潭、趙村,這三個名稱始於宋代,後來壹直沿襲至元、明、清。查閱資料得知:“安俗”這個鄉名,於民國年間被“安平”取代;“柵潭”這個裏名,因時過境遷而蕩然無存,但它的諧音還在,如俗語“殺頭陳村”中的“殺頭”,就是由“柵潭”同音訛誤而成的。“趙村”村名於新中國成立後發生變化,其時趙村、擇樹橋、郭莊、西畈四村合壹,故取名“趙四”,趙姓人口占壹半。

安俗趙氏與南門趙氏,均是少師昌國公(諱世膺)的後裔。若細究,安俗趙氏出於安定郡王趙令詪之後,而趙令詪系暨陽南門趙氏始遷祖趙世膺的幼子,故安俗趙氏實際上是暨陽南門趙氏的支脈。這裏有這樣壹段史實:

趙世膺幼子趙令詪(1099-1166),字君序,曾做過弋陽知縣、廣東轉運判官、浙江提點刑獄、福建轉運副使、戶部侍郎、崇慶軍丞宣使、同知大宗正事、敷文閣直學士、左中大夫、臺州知府等,並襲封安定郡王,兩任紹興知府。趙令詪有壹個堂侄叫趙子嶙,趙子嶙妻舅王榕(王安石侄孫、尚書左丞王安禮之孫)在諸暨做縣令,趙子嶙從湖州府上卸任時,趙令詪叔侄便相約遷居到諸暨智度寺(今諸暨中學後山)居住,其他子侄也壹起歸附隨居。趙令詪後來見龍泉鄉(今璜山)桐樹嶺泉石優美,於是築室其下,名之曰“靜勝莊”。趙令詪生有二子:長子子滸,朝請郎,官宗正寺主薄;次子子沐,右承奉郎。子滸生有二子:長子伯彬,將仕郎;次子伯林,登仕郎。伯林生師熊,後師熊自龍泉鄉遷居安俗鄉。師熊生希潔,希潔生與瓊,與瓊生孟賢。孟賢公先居五相,後遷至柵潭。故現在“朝五相”這個地名,實際應是“趙五相”,因為它是安俗趙氏的發祥地。

安俗趙氏的遷徙,家譜雖有記載,但因古代信息不暢,其說法多存疏漏與駁雜。今以趙嶽陽先生《越中宋裔探源》為依據,梳其繁衍遷徙過程大略如此。歷史的細節已經模糊,但有壹點不容置疑,安俗趙氏的始遷祖是孟賢公,正是他開啟了柵潭趙村的歷史。孟賢公特別孝順,追尊其父與瓊公為安俗壹世祖,故安俗趙氏有“始遷祖”“壹始祖”之說。自始遷祖孟賢公肇始,安俗趙氏瓜瓞綿延,至今已傳世近三十代,祖宗所預留的字第使用殆盡。那麽,從趙令詪遷居智度寺至今,安俗趙氏紮根諸暨當有850年以上的歷史了。

有元壹代,戰火頻仍,民不聊生,安俗趙氏的家譜也難免斷簡殘篇。故從南宋末年至明朝初年的壹百多年間的族史,家譜語焉不詳,成為壹件憾事。史料記載,趙令詪後裔尚有遠遷嘉興、海寧、義烏、福建者,他們是否屬安俗趙氏之支派,有待進壹步考證。因為,從始遷祖趙孟賢於柵潭起家,歷經七八百年的繁衍生息,安俗趙氏不可能只局限於今天的人口規模。筆者在閱覽家譜時,特別留意此方面信息,今將閱覽所得匯總如下:

其壹,《魁五十五天德公序》中記載:“年三十余遷居浣西之王阮裏,與祖相去十裏許,又隔江,然歲時伏臘,必率子弟詣祖居,拜尊長,不以道裏悠遠、長江間阻為勞……子二人,長君華,次君仁。”此說必定確鑿,王阮裏趙氏是趙村的支派無疑。其二,《信十六公祀產記》中記載:“暨陽四十四都(今東白湖)伍家塢(即馮家塢)壹派,以盈三十七公為始遷之祖,而盈三十七公又目趙村信十六公為所自出之祖。”伍家塢趙氏為暨陽孝義趙氏,今趙氏文化研究者趙國光、趙嶽陽經多年考證,已認定孝義趙氏系南門趙氏的另壹個支派無疑,故宗譜的上述說法有誤。其三,《立議單》中記載:“吾祖盈三十七公位下有墳山壹處,坐四十四都黃家沿莊九堡軍字,土名龜山。”連墳墓都在四十四都,說明盈三十七公確實遷移到了四十四都,這也正是安俗趙氏誤將其視作伍家塢始祖的原因所在,但歷史資料證明他不是孝義趙氏的始遷祖。

古代安俗趙氏以務農為業,讀書人不多,故修譜重任不得不延請譜師擔當,駱問禮在譜序中所謂的“不詳述而細載之”的缺憾,或許就是那時留下的。自明洪武十年始,安俗趙氏開始重葺家譜。此後壹續再續,至今鼎新已達十二次。雖有缺憾,但安俗趙氏明清兩朝的族史得以紙質化永存。通過家譜記載,可大致描述歷史上安俗趙氏的輪廓:

這是壹個典型的鄉下村落,距縣城尚有壹定距離。在古代“士、農、工、商”這“四民”之中,趙氏的“農”字特色最為鮮明,趙氏百姓以務農為業。男力田,朝出暮歸;女紡織,通宵達旦。家譜所謂“耕風犁雲”“課耕課讀”,其實就是對櫛風沐雨、含辛茹苦的美化,故安俗趙氏始終以稼穡為第壹根本,以勤儉為第壹要務。但這裏的民心特別善良,他們以義方教子,以勤儉持家,遵守孝悌之道,堅守忠信為義,他們舉止端方,質樸持身,睦族和鄰,積德累仁,故雖身為低賤的農民,卻也於平凡中創造出不平凡,湧現出壹個個肯堂肯構、勤勞致富的典型。安俗趙氏家譜中不見高官厚祿者,亦不見滿腹經綸者,登上家譜且可為後世法則的,多是有口碑、有德行的“隱君子”,實際就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種田人,但正是他們的言傳身教和傳宗接代,使得趙村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家譜記載,安俗趙氏歷史上曾出過四個迪功郎,這是皇帝欽授的榮耀,分別是:行魁四十七趙銘佩、行名壹百十六趙光升、行名百二十趙爾鏡、行振五趙覲蛟。迪功郎在清代是壹個榮譽稱號,相當於現在的“勞動模範”。以改革著稱的雍正皇帝,在其登位後,頒布了墾荒造田、興修水利等多項重農務本的新舉措,為了在農民中樹立楷模,雍正皇帝要求各州縣每年必須在各鄉中舉薦壹兩個德高望重的老農,由皇帝欽加特授他們八品頂戴。壹個小小的安俗趙村,湧現四個全國勞模,這在農業社會是何等的榮耀!正是這個榮譽,折射出安俗趙村祖先的勤勞與作為,他們用自己的汗水詮釋了什麽叫“勞動光榮”。

安俗趙氏歷史上還有過名醫世家。明嘉慶年間,行魁七十四趙素佩,他“究心岐黃術,久而益精”,醫術遠近聞名。趙素佩凡替親朋好友看病,從不收錢;外村人來請他出診,他從不拒絕;他不計較酬勞厚薄,對於貧困的患者反而出錢資助。到了清代,趙素佩的後代,行振五十六趙洪德,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良醫。趙洪德是國學生,安俗趙村的最高學歷者,他先設館授徒,後又屢戰文場,科考失敗後繼承高祖遺誌,“不得良相,可為良醫”,也走上了懸壺濟世的人生道路。趙素佩和趙洪德,他們既是良醫,又是安俗趙村的文化人,故安俗趙氏宗譜上留下了他們撰寫的大量文字。

家譜中文字最多的壹篇傳記,是《光煒公配孫孺人並子實行合傳》。其中寫到了趙洪德及其父親趙光煒在太平天國時期所遭遇的悲慘人生,讀來最令人唏噓。趙光煒到三十八都兌米,途中遇到從金華潰敗而至的太平軍,趙光煒壹路逃跑,最後在花亭被太平軍擄去,給賊兵燒火幹活,之後到杭州到余杭,壹路受盡折磨,最終客死他鄉,屍骨未見。這件事發生在1861年,火災、瘟疫、動亂、饑荒、疾病,壹齊向安俗趙村襲來,蒙難的何止趙洪德壹家?又何止安俗趙村壹地?此次第十三次續修宗譜,理事會囑我為作文撰寫村史,在查閱資料中意外發現另壹段家仇國恨。《諸暨抗日戰爭史》記載,當時諸暨被殺害同胞1223人,其中就有趙四的趙其強,於1941年5月17日被日寇刺殺,死時年僅33歲。趙其強究竟是趙村人還是西畈人,不得而知,故贅筆於此,供修譜者查證。

農耕社會裏,趙村曾先後受轄於安俗鄉、江東鄉、安平鄉、浣紗區、城關鎮等。無論名稱怎樣變化,土地的束縛,農民的身份,趙村始終沒有走出貧困的境地。新中國成立後,得益於改革開放,趙村的命運發生根本性轉折,她成為中國鄉村的壹個縮影,她站起來了!她富起來了!她強起來了!

本世紀初,城市化進程加速推進,趙村所在的趙四被劃入新城建設的版圖,故於2002年和2013年先後經歷兩次拆遷,祖輩遺存的老屋,後裔新建的新樓,已片瓦無存。第壹次拆遷以宅基地安置為主,拆遷戶按規劃統壹建造了整齊漂亮的排屋,即今趙四小區。第二次拆遷以貨幣安置為主,拆遷戶選擇在城市其他住宅小區買房落戶。雖然趙四發生了由村到城、由聚族而居到分散而居的變化,但在管理上仍形散而神不散,趙四作為暨陽街道的壹個行政村,以趙四小區的形式而存在,且風景這邊獨好。趙四小區的居民,仍以趙姓為主,兼及酈姓、郭姓等旁姓。2006年,在諸暨大規模行政村撤並中,趙四、陳村、朝五相,三村合壹,成為“東三村”,區域面積2.77平方公裏,村部大樓坐落在趙四小區內。

在古代,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祠堂,每個祠堂都有自己的堂號。趙村的祠堂名叫“懷永堂”。懷永,顧名思義,永懷先祖開基創業。懷永堂早已不存,今有識之士正在謀劃新建文化禮堂,重題“懷永堂”堂額,以期“水源木本承先澤,春露秋霜展孝思”。故懷永的情懷,始終沒有丟棄,這也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壹個家族的具體落實,就是:不忘祖宗艱辛創業時初心,牢記祖宗發家致富的使命。無論時代怎樣發展,安俗趙氏的後裔誰都不可忘記:我們的祖先是農民,我們的祖先靠耕讀傳家,《趙氏家範》是立身處世的行為準則。

筆者於2004年在趙四小區買屋基建房,於2010年定居趙四小區,壹晃已十五年過去。耳聞目睹趙四的變遷,耳濡目染趙四的民風,常心生欣慰,自豪自己成了半個趙四人。趙四已成為第二故鄉,成為我安在城裏的家。此次安俗趙氏重修宗譜,應長輩趙邦治、友人趙赤華之請,不揣鄙陋,掛壹漏萬,作小文以記趙村的變遷。

定居趙四小區的楓橋人:陳強

2019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