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古代最大的壹部叢書是

中國古代最大的壹部叢書是

《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的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由於搜集四庫全書時毀滅大量古籍檔案,故有學者稱為“四庫毀書”。

***有3500多冊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當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庫全書》,下令分別藏於全國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貯於紫禁城文淵閣、遼寧沈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河北承德文津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後抄好的三部分貯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珍藏,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

社會評價

負面評價

四庫全書其實並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古籍整理。甚至可以說,這是壹場表面上的古籍整理,實際上目的是將古代的文籍篡改以刪去不利之處保留對其有利的部分。所以這並不是什麽文化整理,而是粉飾的焚書坑儒,而且較之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大量珍貴的史料遭到篡改或銷毀,不得不稱是中國歷史上壹個文化浩劫。

它的收集在客觀上其實毫無價值,所謂的‘整理之功’只不過是集聚篡改後的糟粕罷了。

文人魯迅在批評明清和民國文人時表示:“現在不說別的,單看雍正乾隆兩朝的對於中國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夠令人驚心動魄。全毀,抽毀,剜去之類也且不說,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壹代之盛業的,但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內廷,還頒之文風較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裏面,也曾經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清朝的考據家有人說過,“明人好刻古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妄行校改。我以為這之後,則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變亂舊式,刪改原文;今人(民國)標點古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亂點壹通,佛頭著糞:這是古書的水火兵蟲以外的三大厄。 ”----(魯迅《病後雜談之余》)

“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矣!”——吳晗

正面評價

雖然《四庫全書》在編纂過程中,有刪削、挖改內容等過錯,但是在某些方面也起到壹定的作用。其次,在古籍整理的方法上,尤其是在輯佚、校勘、目錄學、匯刻叢書等方面給後人留下許多有益的啟示:在輯佚方面,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佚書並收入《四庫全書》者***有385種,為後代的輯佚工作提供了壹個良好的範例;在校勘方面,為後代的校勘工作樹立了壹個良好的榜樣;在目錄學方面,《四庫全書總目》的編纂方法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匯刻叢書方面,清人以《四庫全書》為榜樣,掀起了編刻叢書的熱潮。近年《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和《續修四庫全書》也有出版,。

嘉惠學林,功在千秋——國學大師季羨林

傳世藏書,華夏國寶——著名學者張岱年

《四庫全書》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空前傑作,壹直被學界譽為東方文化的金字塔。——研究員羅家祥

《四庫全書》幾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國歷史上的主要典籍。——《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