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臺州市前礁村村民楊計土在建造自家房屋時,發現了隱藏在地下的壹副棺木。因該棺木與村裏此前下葬棺木不同,認為有可能是古墓的村民將此事上報。當地文物部門與文物考古專家也第壹時間趕往現場。
“我們發現了壹塊墓誌銘,時間顯示是南宋的紹興年間。我們根據墓誌銘上的內容,確定墓主人是趙伯酚肫淦拮永釷希這是壹個合葬墓。同時也確定這是壹個距今800多年的南宋古墓。”黃巖博物館館長羅永華說。
據介紹,考古發掘出土的墓誌銘是由趙伯肺妻李氏撰寫的,加上墓誌記載李氏的生卒年月日和下葬時間,與《黃巖西橋趙氏宗譜》記載趙伯菲蘩釷系男畔⑼耆吻合,更印證了左穴墓主是趙伯罰同時說明了《黃巖西橋趙氏宗譜》的可信性。
該宗譜記載,趙伯肥欽宰佑⒌牡諏個兒子。趙子英是趙匡胤的六世孫,在南宋初曾任臺州府黃巖縣丞。此外,據南宋《嘉定赤城誌》記載,趙子英曾於紹興五年(1135年)任臺州府黃巖縣丞;趙伯吩於慶元二年(1196年)主修黃巖五洞橋(現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文物和史料環環相扣,證實了趙伯肥潛彼慰國皇帝趙匡胤的七世孫。
而在接下來的考古發掘中,考古專家從該墓中也發現了大量珍貴歷史文物。
“南宋趙伯紡掛亞謇沓齦髦治奈66件,這批出土文物以絲綢為主要特點。”黃巖區副區長陳金華在發布會上說。
他介紹:“經專家初步鑒定,出土文物服飾形制豐富,涵蓋了衣、褲、襪、鞋、靴、飾品等,並且紋飾題材多樣,包含雙蝶串枝、練鵲穿花、雲鶴蓮花等。同時出土文物織物品種齊全,有絹、羅、紗、e、綾、綿綢、刺繡等品種。這批絲綢文物堪稱‘宋服之冠’。”
陳金華指出,該批文物具有重要的文化、科技、藝術和歷史價值。
“出土絲綢文物可以還原南宋趙氏宗室成員當時的禮儀性服飾及日常穿著,具有古代服裝文化的研究價值;其反映了絲織、提花等古代高超的手工藝技術,體現南宋手工業的發達,具有紡織技術的研究價值;同時文物的紋樣設計蘊含典型的南宋風物,如雙蝶串枝、練鵲穿花、雲鶴蓮花等吉祥紋樣具有較高的藝術審美價值,折射出當時社會的審美取向。”陳金華說。
記者也了解到,這66件文物呈現出了浙江從絲綢之源走向絲綢之府的歷史軌跡。其中,最具特色的四經絞羅是五代紹興地區越羅的延續,具有中國經濟史的研究價值。而南宋時期臺州等地對外絲綢貿易日漸興盛,該墓出土絲綢文物為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提供了新的實證。
此外,趙伯匪嬖岬哪鹹樸耔擔是公元940年南唐開國皇帝李c的祭天之物。此件文物尤為罕見和珍貴,可為中國歷史學的知識體系填補空白。
據專家介紹,趙伯紡構資欽憬目前唯壹的未盜且保存完好的南宋棺槨,也是繼武義徐謂禮墓和余姚史嵩之墓發現後浙江近年發現的第三例較有價值的南宋墓葬。
據悉,由於此次趙伯紡鉤鐾戀奈奈鍤且閱纖嗡砍穹飾為主,尚處於初步清理狀態,而清理、修復這些絲織品文物需三年多時間,目前無法公開展示。該批文物將在中國絲綢博物館修復完成後進行專題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