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10歲入團,14歲前入黨,成為區裏的壹名女幹事。躺在鍘草機上的時候,他還沒到15歲。
劉胡蘭,原名劉福蘭,1932年10月8日出生於山西省文水縣壹個中農家庭。母親早逝,父親劉繼續嫁給。將劉福蘭姓名中的“福”字改為姓“胡”,並改名為劉胡蘭。後媽積極參加婦女救援會的工作,支持劉胡蘭參加革命。
劉胡蘭8歲上村小學,10歲入團。1945 10,劉胡蘭參加中國文水縣委舉辦的“女幹部培訓班”。學習了壹個多月後,她回到村裏,擔任了村婦女救亡協會的書記。1946年5月,劉胡蘭調任五區“抗聯”女軍官;6月,劉胡蘭被吸收為預備黨員,並被調回雲洲西村領導當地的土改運動。
1946年秋,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解放區,文水縣委決定留下少數武裝堅持鬥爭,大批幹部上山。當時劉胡蘭也接到了調動通知,但她主動要求留下來,堅持鬥爭。14歲的婦女,黨員出身,在已經成為敵占區的家鄉旅行,秘密發動群眾,配合武裝隊對敵作戰。
雲洲溪村反動村長石培懷給閻錫山軍送糧食、錢、情報,成了當地的災難。1946年2月的壹天,劉胡蘭配合武裝部的人將他處死。閻錫山的匪軍惱羞成怒,決定報仇。1947 65438+10月12,燕軍突然襲擊雲州西村,劉胡蘭因叛徒告密被捕。她淡定地把奶奶給的銀戒指、八路軍連長給的手帕、三件珍貴紀念品作為入黨信物交給繼母,被咄咄逼人的敵人搶走。劉胡蘭不為威脅和利誘所動。在被帶到鍘草機前,他看到匪軍連了好幾個人,氣憤地問:“我怎麽會死?”匪軍喊了壹聲“壹樣”後,她就躺在了刀座上。劉胡蘭死時還不到15歲。
背景
■指揮國戰的同時,毛澤東為劉胡蘭題詞:“生之偉大,死之光榮!”
劉胡蘭是中國* * *產黨已知最年輕的女烈士。她懷著對人民的感情和對* * *資本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面對鍘草機不屈不撓,視死如歸。這種表現正是* * *生產黨的革命教育深入到千千千千萬萬農民心中的結果。
中國* * *生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本質上是壹場新農民戰爭,就是用先進階級的思想去動員和武裝千百萬曾經是小生產者的農民。劉胡蘭,作為壹個14歲的農村少年,可以加入* * *制作黨。首先,她從兒童聯盟接受了黨的教育,看到黨領導的土地改革給貧苦農民帶來了根本利益。為了捍衛這個階層的利益,她既不能貪錢,也不能怕死。最後,面對敵人的利誘,她只回了壹句“給我壹個金人不告白。”刑場上,她又喊:“我怕死,我不做當事人。”當時匪軍在現場從人群中拉出幾個人,讓他們去打劉胡蘭,沒有人做,這正好說明了當時的黨群關系。
3月26日,1947,毛澤東為劉胡蘭題詞:“生之偉大,死之光榮!”就在黨中央剛剛從延安撤退的第八天,毛澤東正決定離開陜北,以遊擊方式對付國民黨軍隊。在這個緊要關頭,全黨領袖在指揮全國戰爭的百忙之中,為壹個年輕的女黨員寫下了這樣的話語,具有激勵全黨和解放區全體人民奮勇抗戰的寓意。
故事
■劉胡蘭在短暫的青春裏也有過豐富的感情生活。她訂過兩次婚,談過壹次戀愛,犧牲後經歷過壹次鬼婚。
■臨刑前,她將王連長送給她的手帕作為最珍貴的東西交給繼母保存。
全國解放後,劉胡蘭的事跡被寫成書,改編成戲劇、電影、電視劇,他所在的村子也壹度被改為“劉胡蘭村”。在1957年劉胡蘭烈士犧牲10周年之際,當地修建了劉胡蘭烈士陵園。烈士墓前有漢白玉雕成的劉胡蘭全身像,昂首挺胸。
當時生活在農村的劉胡蘭,從來沒有拍過照片。該形象由繼母胡文秀創作,口頭介紹了劉胡蘭的外貌特征,由著名雕塑家王朝文創作的原作經放大加工而成。
劉胡蘭對外展示的藝術形象大多是凜然有力的。事實上,他在烈士的青年時代有著豐富的感情生活。
劉胡蘭生前訂過兩次婚,談過壹次戀愛,犧牲後經歷過壹次鬼婚。1946開頭,父母按照當地習俗,將劉胡蘭許配給鄰村小夥子陳德林。但由於雙方都主張自由戀愛,所以同意回家勸說父母解除婚約。
同年6月,劉胡蘭被吸收入黨,不久就有人來求婚。因為男方在太谷縣當學徒,不常回家,劉胡蘭以不了解男方真實情況為由拒絕了。那時候的劉胡蘭正值青春萌動,追求獨立的愛情和婚姻。
同年秋,解放軍某團連長王被派到雲洲西村休養。劉胡蘭經常去給王做飯、上藥,接觸多了,兩人相愛了。當時生活在封建思想嚴重的國家,這種行為表現出來的恰恰是壹種反封建的思想解放。
因為險惡的戰爭環境和劉胡蘭的年幼,她和王壹直沒有談及婚事。當時,王連長只給了劉胡蘭壹家壹條毛毯、壹支筆和壹副眼鏡作為定情信物。傷愈歸來,他送給劉胡蘭壹塊小手帕作為紀念。劉胡蘭在臨刑前把這塊手帕作為最珍貴的東西送給了繼母。
劉胡蘭犧牲後,由叔侄劉光謙掌管,按當地習俗與同死的石六兒配了壹場。1957年,劉胡蘭烈士陵園落成,劉胡蘭的遺體被單獨搬進陵園,從此結束了鬼婚。
無情未必是英雄。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每個英雄都離不開特定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環境。劉胡蘭烈士生前有著豐富的情感世界,使她的英雄形象更加可親可信。,
董存瑞,
在河北省隆化縣北郊,長眠著黨員模範、全國著名戰鬥英雄董存瑞的英雄氣概。在蒼松翠柏中,矗立著壹座雄偉的紀念碑,上面鐫刻著朱德總司令的題詞:“為國捐軀,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河北省懷來縣人。出生在壹個貧窮的農民家庭。13歲時,他曾是兒童隊的團長,巧妙掩護區委書記逃離日寇,被譽為“抗日小英雄”。7月加入八路軍,1945。後來擔任某部六班班長。1947年3月加入中國* * *產黨。他精通軍事技術,作戰勇敢。他在壹場戰鬥中單獨俘獲了超過65,438+00的敵人。他三次立大功,四次立大功,獲得三枚“勇敢勛章”和1枚“毛澤東勛章”。他帶領的班級獲得了“董存瑞培訓示範班”的稱號。
1948年5月25日,我軍進攻龍華城。董存瑞所在的連隊承擔著進攻國民黨守軍重點防守點龍華中學的任務。他擔任爆破組組長,帶領戰友連續炸毀4座炮塔、5座碉堡,圓滿完成了規定任務。連隊立即發起沖鋒,突然被壹個隱蔽的橋型碉堡的猛烈火力封鎖。部隊被堵在空曠地帶,二班和四班連續兩次炸碉堡失敗。董存瑞上前懇求連長:“我是黨員,請允許我去!”毅然拿起炸藥包沖向碉堡。行進中,他左腿受傷,固執地堅持沖向大橋。因為橋式暗堡比離地高度高,不可能在兩個橋臺都放置炸藥。危急關頭,他毫不猶豫地左手舉起炸藥包,右手點燃導火索,高呼:“為了新中國,去!”碉堡被炸,董存瑞用自己的生命為部隊開路。他才19歲。
司馬光,生於北宋真宗天璽(1019),卒於元佑,卒於哲宗元年(1086)。本名石軍,北宋陜西夏縣(今陜西夏縣)須水鎮人。熙寧三年(1070),因政見與王安石不同,堅持辭去樞密使壹職,在端明寺以學士身份了解永興軍(今陜西省Xi市)。次年,被判西京禦史臺,退居洛陽,專事寫史15。哲宗即位,高大後上臺,召司馬光入朝政,任丞相(尚書左仆、侍郎)。他被追授了壹個姓氏,取名為文國公和史。
司馬光的家庭是壹個官員,他的父親司馬池是清朝在宋仁宗寶源的壹個著名的部長。他是從兵部到天章閣的大夫,壹生正直善良,享有很高的聲譽。受家庭影響,司馬光為人誠懇,好學。七歲時“成年而肅然起敬,聞《左氏春秋》而能達其大誌。”從此,他再也沒有放下過那本書,也不曾知道冷熱的饑渴。他65,438+05歲時寫的文章被人們譽為“清純渾渾,有西漢之風”,20歲時就是秀才。但他並沒有以此為“誇昆明誌滿,昆明在物,如說大世界不能自足。”而是大膽提出:“聖人在世,必行仁義,以德示人,區外以何名傳惡!”這些話反映了青年司馬光的胸懷和學識,決心以仁建功,不求虛名。於是,步入仕途的司馬光繼續他廣泛而深入的學習,在博學、音樂、歷法、天文、技藝等方面都達到了深厚的水平。其中,最刻苦的學習是經學和歷史的學習。特別是_對古籍的閱讀非常廣泛,考察非常細致,可以說是駕輕就熟。他壹邊讀,壹邊做筆記。他在26歲時寫了多達30篇的歷史筆記,從中萌發了把浩如煙海的古史刪減成編年通史的想法,以方便閱讀,更深層次的動機是封建政治的需要。
當時距離北宋建國近百年,已經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危機。司馬光具有濃厚的儒家思想,他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世界,並多次就自己的治國理念發表壹系列言論。他普遍把才、禮、仁、信作為安邦治國的根本措施,在當時具有積極意義。除了陳述自己的意見,在自己的政治活動中,也能堅持原則,積極執行有利於國家的決策策略。尤其是在舉薦聖賢和斥責他人的鬥爭中,他當面壹辯,從來不顧個人安危。被稱為國之臣,宗申也感慨地說:“光若在,則常在,無錯。”
在熙寧變法期間,主持變法的司馬光和王安石之間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就對國家的奉獻而言,兩人是壹致的,只是在具體措施上各有偏頗。王安石主要著眼於當時的財政和軍事問題,通過大刀闊斧的經濟和軍事改革措施解決燃眉之急。司馬光認為,在堅持時期,要通過倫理規範的整頓,把人的思想約束在原有制度的約束之內。即使改革了,也要安全。他認為“治天下如寢,吾必修之,不壞則更不作”,因為“壞是要改的,要當好匠人。今天,兩者都沒有,我害怕暴風雨。”司馬光的思想雖然保守;但實際上是壹種基於“保持常態”的改革策略。從王安石變法中的偏差和用人不當來看,證明司馬光政治上老練穩重,政治上成熟除了膽子不如王安石。
在政見不同、合作困難的情況下,司馬光退居洛陽,編修史書,以史為鑒,以“使觀者自怨善惡得失”。應該說司馬光寫史是他從政治國的另壹種方式。早在嘉祐年間(1056-1063),他就曾和商量說:“我想以周威烈立韓、趙、魏為諸侯的事實來托付此事,此事止於五代。因秋明編年體,仿荀悅簡文,網羅舊作,成家言。”這說明他在三十多歲的時候,就已經醞釀出了通鑒的規模。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呈歷25卷,兩年後呈總錄8卷,表明他是在政治活動之後所作。他的歷史受到宋英宗和宋神宗的贊揚和支持,宋英宗同意他成立壹個出版社,並選擇自己的官方家庭。宗申因往事將此書命名為《子同治鑒》,並作序以示重視。宗申除了允許司馬光借用全國所有的圖書資料外,還將3400冊英迪舊書交給司馬光參考。修書所需的筆、墨、帛、帛、果餌錢等費用由國家提供,為他寫書提供了有利條件。
司馬光雖然熱心治國,但由於政見不同,沒有更多直接參與政治的機會。直到宋元豐八年(1085)宋神宗去世,67歲的司馬光才被要求廢除新法的浪潮迎回宮,出任大臣,開始“元佑多”,停止新法。他執政壹年半,日夜操勞,耗盡壹生心血後死去。噩耗傳來“京城百姓罷市上吊,穿衣飲酒,巷中哭的人數千萬。”棺材送到夏縣時,葬禮儀式是“百姓痛哭流涕,像哭自己的親人。數萬人將葬身四方。”至於人像紀念,“天下無處不在,家家掛大象,食必有所願。”壹個封建社會的宰相能得到人民如此廣泛而真誠的悼念,實屬罕見,也是歷史的必然。
文天祥
(1236-1283),原名孫雲,字,又字善,號文山。冀州廬陵(今吉安縣)人。南宋傑出的民族英雄和愛國詩人。
寶祐四年(1256)中狀元,因父親喪事未能入仕。開清初年(1259),蒙古軍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要求遷都避敵鋒,文天祥為了激勵人心,獻上禦敵之計,請董斬首,未被采納。後來擔任刑部郎官,知州瑞州等職。鹹春六年(1270),因得罪漢奸賈思道被革職。德佑元年(1275)正月,文東進,文天祥在贛州組織起義軍,直搗臨安(今南宋都城杭州)。次年,他被任命為右丞相兼唐使。當時元軍已進逼臨安,被送到元營談判,被扣留,押到北方。2月底,天香和他的客人杜虎等12人於夜間在周振去世。經海路南下,福建,張士傑,盧秀福等。堅持抵抗袁。景延二年(1277),入江西,收復多郡。不久,被袁的重兵打敗,妻兒被捕,多名將士犧牲。天翔獨自逃脫,退守廣東,繼續反抗袁。後因叛徒引元兵攻之,於同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被俘。元朝強迫張弘範向張士傑投降,這是《過丁洋》壹書中的壹首詩。最後壹句說:“人生自古無人死,取丹心,照青史。”次年,被押解到大都(今北京),囚禁四年。經過各種嚴峻的考驗,他從未屈服。他在1283年從容離世,年僅47歲。
文天祥創作了大量的詩、詞、散文。其中成就較高的詩歌有100多首。有《文山先生全集》。其中,《穿越零丁洋》和《正義之歌》是永恒的傑作。